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探讨贵州省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在连云港市中小学已经实施了七年。目前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还比较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则出现多样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唤醒文化自觉的责任感、因地制宜地开展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研究者以忠信花灯为例,探索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构建一体化传承模式,通过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可  西明 《教育评论》2022,(9):139-145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索。对苏北地区调查发现,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支持不足、规范性不佳、区域内失衡等问题。政府部门应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机制支持与指导监督,推动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出困境,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离不开传承,尤其是高等教育传承。有序的高等教育传承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只有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教育传承加以法制化,才能构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之网,延续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倍受关注的今天,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展职业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将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及创新,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而且能够丰富高校的研究项目,使高校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及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阐释高校在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校在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赵瑞雪 《下一代》2013,(7):44-45,4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得以传续、发展。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在青少年手中进行传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三个方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条件、冀东昌黎皮影传承实例出发,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肩负着使命和责任。在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在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如何去做,成为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发展现状、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措施、高校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致力于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罗岩 《教育科学》2012,28(3):24-27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近些年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农村的中小学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应实施多元化培养目标,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改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财富。非正规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之外的新途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正规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基于政府、企业、各类院校、传承人四大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正规教育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承时间短,传承范围窄,传承内容浅,传播形式陈旧等四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利用院系活动长期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校园传媒多角度多层次广泛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研究基地深入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的传媒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发源于乡村,与方言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保护方言入手。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还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正在消解、人才断层化、个性淡化等问题。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提升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坚持创新,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8.
美术教学作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俗传统的重要作用,能够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窘境。基于此,教师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民族文化等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从而达到静态保护、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杨燕妙 《教师》2014,(32):24-25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造成非物质文化的逐渐消亡。地方高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舟山渔歌"课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界定,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几点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