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仲斌 《钓鱼》2006,(12):24-25
能够影响或左右池塘鲫鱼咬钩标象灵、钝(鲫鱼吸钩通常也称咬钩,咬钩的频率、快慢在浮漂上以漂汛的形式传给钓鱼者。漂汛多或密称为灵敏,反之则称为迟钝。)的因素颇多。而作为引诱池塘鲫鱼吞咬钩尖上的小小钓饵。是各种因素中重要的一条。因为钓人的钓组.第一时间接触池塘鲫鱼嘴唇的首先是钓饵。所以钓饵的味型、状态如何。对鲫鱼的咬钩在浮标上灵、钝反应有异。它对垂钓效果高低,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钩上的饵。池塘中的鲫鱼不愿意吃,或者不对胃口。  相似文献   

2.
仲伟勋 《中国钓鱼》2005,(10):44-45
1.鲫鱼咬钩形态属于吸吞式类型 鱼儿发现饵食后,由水中任何方位游向食源,常常是头朝下尾朝上,鱼身斜向水底,用小口通过嗅觉先嗅一嗅,吸入口中经过味觉尝一尝,然后把饵钩又吐出来,吸吸吐吐无规则往复多次,如不好吃,便不再理会,弃之。经过往复吸吐品尝探试之后,认为无异常现象又适合口味时,则正式吸饵吞之。  相似文献   

3.
仲伟勋 《中国钓鱼》2005,(11):43-44
鱼儿在水中吸饵吞食咬钩的信号,是由水面上的浮漂相应动作传递给垂钓者的。浮漂运动的漂相,可表现出鱼儿吸饵吞食咬钩的全过程。为简洁分析鱼儿吸饵吞食咬钩全过程的各个动作,将其全过程分解为五个动作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晃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4):23-23
用商品饵钓鱼会遇到一种情况:鱼轻微触动钓饵,但不把它吞进嘴,浮标出现一次或两次微弱鱼讯后就没有动作了。此时钩上的饵还在,可是鱼再也不咬钩了。对此,有经验的钓手会拖动一下钓组,这样饵一晃动,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垂钓》2002,2(10):28-30
在商品饵出现之前,人们对钓饵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钓鲫鱼用蚯蚓,钓鲇鱼用蚯蚓,钓草鱼也用蚯蚓。当用蚯蚓钓不到鲢鱼之后,就断言鲢鳙不咬钩。只有聪明的钓手会从感性认识中发现某些异状,又由异状中总结出一般人不易发现的特殊规律。如:鲫鱼不咬钩时提钩逗一逗,鱼就咬钩了;中午水温升高,钓饵沉底后极少有鱼咬钩,但下沉过程中会出现半水截饵的信号,于是随鱼的泳层变化而有钓棚调整等等。  相似文献   

6.
李勇 《钓鱼》2004,(17):19-19
在正常情况下,鲫鱼是送漂,鲤鱼是拉漂(斜大沉),但也会有其它现象发生。根据自己多年垂钓经验,就垂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谈以下几点个人看法,仅供钓友们参考。第一、鱼的大小不同,咬钩时送、拉漂的幅度不同,用细主线、小漂、小钩钓鲫鱼和鲤鱼,灵敏度就高,如果立漂上下小幅度地反复移动,说明是小鱼。吞不进钩,咬不住饵(一般指用蚯蚓)是中等鲫鱼,鲤鱼吞钩幅度就明显;如果立漂上送下拉比较缓慢,证明是大鱼咬钩。第二、不同季节鱼送、拉漂幅度不一样,初春季节鱼体发硬,游动和转弯不灵活,无论大小鱼咬钩立漂反应都不太明显,有时没看出漂动,  相似文献   

7.
静饵变成了能够刺激鱼咬钩的活饵,以至那些躲在草里的鱼,才会追逐着这半真半假的活饵,所以,我不时地中钩一条又一条大鲫鱼。由此感到  相似文献   

8.
在长期垂钓活动中,我常碰到这样一些情况:用空钩测试水的深浅时,鲫鱼吞食空钩被提上岸来;有时抛竿很久无鱼上钩,当提竿移动钩饵位置的瞬间鲫鱼咬食上钩;冬季打排钩(8~10把)钓鲫鱼,常在摇轮收线拉回钩饵途中,鲫鱼追食上钩。  相似文献   

9.
肖斌成 《中国钓鱼》2005,(11):12-12
晚秋是垂钓大鲫鱼的黄金期,冰库大水域常有大鲫群连续吃饵咬钩,适合多支海竿垂钓。  相似文献   

10.
钓一线     
张炎冰 《钓鱼》2009,(18):9-9
“台钓”从调4钓2、搓饵钓底入门,两钩状态是下钩卧底,长子线松弛;上钩触底,短子线伸直。竞技钓快鱼会遭遇鱼口越钓越小,视力差、视觉反应迟钝一点的人不是看不到动作,就是抓不住口,特别是为节省装饵时间而用拉饵的时候,饵轻了、小了,调4钓2几乎不反应鱼口。冬天,在大棚里钓鱼是一种享受,让人乐此不疲。但冬天的鲫鱼咬钩极轻,即使用1号浮标拉饵,钓底最多也就是半个黑格的动作。  相似文献   

11.
华歆 《钓鱼》2003,(18)
夜钓,用什么饵?钓鲤,钓鲫,钓鳊,钓鲢,还是钓白天不吃食的草鱼?在下列答案中选择——1.基础饵拉饵钓鲫。入夜后,上层水温慢慢变凉,用“本味”基础饵搓饵抛钩10竿,即有鲫鱼中层截饵。随着抛钩次数增加,引来了许多白鲦鱼,偶尔有鳊鱼上钩。为避开白鲦,我改变抛钩方向,偏过30°,但十几竿后又来了白鲦。让开它,换到原来的位置,白鲦没有了,用拉饵连钓4尾鲫鱼后鱼没有了。于是还用搓饵,但数竿后又是白鲦,让开它,钓偏过30°,白鲦还有,但咬钩动作小的就是鲫鱼。两个窝子轮流钓,搓饵引拉饵钓,有白鲦就让,到2时共钓1尾鲫鱼,重2.6千克。本白色的基础饵在…  相似文献   

12.
台钓之我用     
笔者对台湾钓法十分欣赏,但因调漂复杂十分反感,一度曾放弃了台湾钓法。但我发现,使用台湾钓法时,不论上荤饵还是糊饵,总是悬钩上的鱼多。 是不是悬钩的饵吃起来更方便呢?传统钓法在钓鲫鱼时,钓钩一般为卧钩、斜钩或立钩形式,接触水底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因鲫鱼鱼体高,鲫鱼摄取饵料时就必须头下尾上,与水底呈45度左右的夹角,吞饵后抬头、正体,此时鱼嘴就要承受钩饵的全部重量甚至铅坠的一小部分重量,这往往使鲫鱼受惊弃钩。  相似文献   

13.
颜恒 《钓鱼》2006,(7):24-25
关于对鲫鱼咬钩时反映在鱼漂上的形态的讨论文章,多年来林林总总读到过不少,虽存在“大同小异”,但也有各自的经历和体验,多有细微处的差异,也体现出了钓鱼人善于钻研和探索钓鱼技术的精神!用悬坠钓法在水库中施钓鲫鱼,其优势我们略作分析便可看出,一是悬坠钓组保持了总体上的灵敏度,正符合鲫鱼索饵的特点,使钓手容易把握住各种信号,及时提竿刺鱼;二是线组的相对细化,减弱鲫鱼对钓组的戒备心理,增加了鲫鱼的咬钩次数;三是钓饵的柔软形小,为小嘴型的鲫鱼提供了咬钩(吸食)时的轻松便利性;四是鲫鱼的群居生活特性,一旦形成群体入窝的态势,咬钩…  相似文献   

14.
张仲斌 《钓鱼》2008,(19):44-45
能够影响或左右池塘鲫鱼“咬钩灵、钝”(鲫鱼吸钩通常也称咬钩,咬钩的频率、快慢在浮漂上以漂讯的形式通知钓鱼者,漂讯多或密称为灵敏,反之则称为迟钝)的因素颇多,而小小钓饵是诸因素中重要的一条,因为钓鱼人的钓组,  相似文献   

15.
张忠江 《钓鱼》2007,(7X):27-28
东北地区鲫鱼正常咬钩的时间大约为每年的谷雨到寒露节前。其余时间由于水温低,鱼咬钩很轻甚至不开口。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我地从谷雨到寒露前鲫鱼咬钩旺季时用手竿悬坠休闲钓鲫鱼的技法。供大家在钓鲫实践中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平时我们主钓的对象鱼,除鲫鱼外还有鲤、草、鳊、青等。这些淡水鱼,有其共同的基本生活特性:①都是以吸食或吞食的方式将饵食吸、吞进嘴里;②在吃钩时叉卜分机敏,一旦感到有异物时,就会即刻吐饵游走;③视力偏弱,但对白、红、黄色又很敏感;④对活食包括人为造成的活动着的饵食摄食欲望强烈。所以,如能准确掌握鱼的这些基本特性,在装配传统钓钓组时,设法尽量提高钓组的灵敏度,减少鱼咬钩时的阻力和异物,并再在钓组中增加一些敏感色彩,定会使鱼及早发现食物并顺畅吸食大胆吞饵,从而提高钓获率。  相似文献   

17.
冬天,由于气温很低,一般鱼都停止摄食,鲫鱼等少数鱼种虽然还能进食,但动作要比温暖季节小得多。这就要求我们的钓组必须更加灵敏,否则,鱼讯不明显,鱼就很难钓到。 如何提高钓组的灵敏度呢?主要从钓组的各个构件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下功夫。 一、钧。钩要小,比温暖季节可以小1-2号,原因是冬天鲫鱼张口小,钩不能太大。除了小以外,还要注意尽可能让钩立起来,不要让其躺在水底。这一方面是减轻鲫鱼咬钩时需要提起的钩饵重量,另一方面也是加大钩饵的目标,好让鱼发现。 二、线。线要注意三条:一是细,线径一般以0.14~0.20毫米为宜;二是直,不要让其弯曲变形,否则,小  相似文献   

18.
杨元成 《垂钓》2002,2(7):51-51
1999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上,我和钓友高海林在吉林省永吉县胖头沟水库,用4.5米手竿、细线、“伊势尼”2号钩、玉米面饵钓鲫鱼。这天鱼特别爱咬钩,不到两个小时,我就钓了四五斤。  相似文献   

19.
王庆喜 《钓鱼》2008,(15):54-55
对于钓手而言,清楚地感觉到鱼的吞钩动作是很重要的。的确,鱼类吸饵并且挂钩的那一瞬间是非常短暂的,但更多的情况下鱼类之所以逃之天天,往往是由于钓组的配置不当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漂象好提钩无鱼的现象,在垂钓中经常发生,在野塘野河等自然水域垂钓鲫鱼时,此种现象尤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以红虫为饵时,一是虫把捆得大,遇上小鲫鱼(尤其是冬季),嘴小食大吞不进去,咬着一部分就抬头送漂,抬竿必空无疑。二是选虫大小不一或所捆虫把长短不齐,鲫鱼(尤其是小鲫鱼)往往不是将虫与钩同时吞入口中,而是只叼着长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