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女性写作与历史剧创作产生联系的内外在原因入手,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历史剧从感应时代需求,力图构建宏大叙事的审美风格转换成为90年代颠覆权威叙述、建构女性视角下的历史言说的沿革变化。女性历史剧呈现出以世俗化的人性构建颠覆主流神话、取消历史必然性的逻辑结构、以及直接针对男权文化特征的言说姿态等特点,从凸现女性欲望的强大和贬抑男性力量两个方面实现对父权文化的拆解,从而将性别意识与历史表现联系起来,为重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小说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女性自传性的书写。在文中的直接表现即是对源于女性生命意识深处的个人记忆以及个体经验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叩问,这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女性解放的深入以及女性的与时俱进。文中仍然潜隐着一些传统性的因子,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女性难以走出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3.
再论女性意识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意识是妇女解放过程中的深层心理因素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女性的“地位意识”是指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及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 ;女性价值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的劳动 ,不论是“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的价值再认识 ;女性的解放意识是指不再通过男性的视角 ,观点看待事物 ,从以往的观念体系中解放出来 ,建立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观念。中国女性在认识自我 ,解放自我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自我禁锢以及如何能够突破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的双重约束 ,克服自卑与依赖 ,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地位感 ,责任感 ,价值感 ,最终实现自尊、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4.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工作,"这才是一种既不失思想文化的超前性又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迁看女性意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饰是思想的形象,它记载了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意识的颤动。在中国近代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女性服饰发生了深刻的变迁,透过女性服饰的变迁我们可以解读出近代女性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女性意识的彰显与淡化、张扬与超越是当下女性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个二律悖反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矛盾中共同推动女性诗歌的发展.在女性"自我"镜像的建构与解构的互动中,女性诗歌建构着更加合理和谐的、与男性真正平等对话的女性话语方式和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7.
女性意识的彰显与淡化、张扬与超越是当下女性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个二律悖反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矛盾中共同推动女性诗歌的发展。在女性“自我”镜像的建构与解构的互动中,女性诗歌建构着更加合理和谐的、与男性真正平等对话的女性话语方式和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以批判男权化为基点,凭借女性话语阐述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女性自身。“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是女性学抨击男权化和女性自身内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孙慧芬的乡村小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她将女性意识植入乡村小女性小说激进的女性主义文化立场,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怪圈,采取中性对男性在批判中理解,对女性在同情中反思。更主要的是孙慧芬走出市场经济的魔圈,跳出身体写作的陷阱,将女性写作引入更为广阔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日女作家萧红与林芙美子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因为具体社会环境、亲情关系和恋爱观的不同,二者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觉醒程度和呈现方式上又呈现出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以及孤独的吟唱和群体的言说等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内省与扩张是60、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学创作的不同姿态,它们的产生有着各自的现实因素。从本分析与审美倾向来看,陈染、林白们与卫慧、棉棉们无论是神视视角、意象选择、自我的身体语言还是意义追求、悲喜体验、审美代码都存在着不同的方向,它们都是内省与扩张的具体展现,在当代坛,两对比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形成了刺激主流化的异质动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两颗璀璨巨星,钱钟书与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巧合的是,二位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着力塑造了众多几乎是同一时代(40年代)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知识女性形象,通过文学典型抒写了一曲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自我解放的悲歌。  相似文献   

13.
在《新结婚时代》和《双面胶》中,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女主人公刻画为矛盾的结合体——具有传统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婚姻家庭的角斗中,她们不仅仅要与社会上的家庭的传统意识作斗争,同时,它们也不得不与潜意识里的另一个自己作斗争。  相似文献   

14.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视野中,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建构和被言说的边缘他者。在被电影语言建构和言说的过程中,女性不自觉地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观众在对摄影机镜头的认同中认同了女性在现实和象征秩序中的角色地位。电影《傀儡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男性话语进行解构,将女性欲望的展示和一种新的社会性别图示。在这一图示架构下,一种新的象征秩序被建构起来,男性的去势象征性地描绘出一种新的价值观被成功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深深的小巷,应该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的。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有诗意的开头,讲述的却是一个算不上诗意的故事:小巷中,主人公徐文霞美丽的青春里蕴藏的是可能为人所唾弃的卑贱的过去——阿四妹在巷子里卖身卖笑的生涯。这篇小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解放后群情高昂的大背景下,作家们主要致力于描绘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现代意义上的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流变与发展,考察和探究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揭示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升华,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女性特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女性文学研究的深入,女性文学学科意识悄然而生,"女性文学"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了部分高校.文章从更新观念、整理挖掘资料、女性视角、文化影响等方面来思考,探讨古代文学教学中女性意识的凸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用品>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诠释了美国黑人女性在新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下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对自强自立主体意识的渴求,从而强烈地表现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