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挛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文语文”是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文语文”本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偏废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张夏法 《教师》2010,(30):120-121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达到和谐统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教封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师生关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取向等遏制了作为生命创造体的学生无限多种可能的发展 ,而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最高目的 ,强调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物性”和教育“人性”对抗与融通的时代 ,人文主义教育极具有紧迫性、重要性。所以 ,本研究试图在批判中挖掘教育现象掩埋的基岩 :人文———回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探求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教育 ,以求重塑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需要人文主义教育,随着教育“新课改”的快速深入,人文教育、精神陶冶成为课改的主旋律,从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以人文系统为直接环境的在总体自然系统中共生的过程。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成为“人”。现代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又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本文简要介绍人文主义教学思想的发展,分析了英语教学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并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误区和非人文主义因素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电视要肩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的责任(一)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在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科学”“、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等等。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现在又出现了“人文奥运”的说法,就连2004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也与“人文”有关。但究竟什么是“人文”?我们从“人文”一词的起源和内涵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自始至终含盖着“人”与“文”两个概念。在立论的意义上“,人”归…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它是以建立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在内的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为宗旨之一的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叙事话语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中,作为人文主义话语构成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一组超越时间、重复出现的“主题”。当代人文主义话语由此构成三种倾向: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保守主义人文主义。他们多元互补地创造了人文主义的叙事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认识多处于一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具体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归属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归属于人文主义,科学教育归属于科学主义,则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二是教育价值取舍上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取个人本位价值观,科学教育取社会本位价值观。则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三是教育手段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的手段是人文知识,科学教育的手段是自然科学。那么在“人文不是科学,科学不是人文”的对立下,人文教育与科…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是一种高素质的教育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有关“人文”的词汇,人们用得越来越多,比如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等。大家都觉得“人文”和与“人文”搭界的这些词汇,是一种层次、品位较高的东西。但什么是人文呢?简单地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而人文教育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按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人文主义起源、发端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人们从神的统治下逐渐解放出来,重新成为社…  相似文献   

13.
强化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必须清楚“人文”的涵义。尽管时至今日,国际国内尚无统一定义,但概略了解“人文”内涵及其意义还是必要的。“人文”原意是人的人性、人格、知识和才干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最先是针对神明天意,张扬人的聪明才智;后来又针对理性教条和决定论,宣扬人的个性和自由;当今是针对现代科技给人类和社会带来极其危险的负面效应(指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人文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推动力。当今倡导人文精神,给予人文关怀,乃是“人文”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5.
王玲 《历史学习》2010,(1):14-15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指古典学术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凡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内容,总称为人文主义。而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它强调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为学生彰显个性、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教育人文性目标的实现过程是非物化、不可操练、不易测量的情感意识养成过程。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教育人文性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保护学生的内心感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7.
人文主义教育曾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盛行,文艺复兴时期又再度崛起。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视人文精神,尊重个性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人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断,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找回了曾经失落的语文教学本位。在以往…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要以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所谓“人文主义的方法”,就是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指的是人的情绪情感。作者从感觉(情绪情感)和学习的主要元素——记忆,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探讨和详细说明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体现在:语文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它应该和学生包括教师整个的人生联系起来。具体怎样实践,作者就《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谈谈教学要点,并分析和总结“人生教育”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版小学实验教材是一套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教科书,其中的选文、插图、练习题、社会实践设计,看起来平淡无奇,像是信手拈来,但细细品味无不倾注了编者的匠心。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要做人文教育的有心人,人文教育便无处不在。一、在观察中感悟。一年级语文上册近200幅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鲜活可爱,充满了对初入学儿童童心童趣的关爱。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字元画》,细心的教师都发现了“人”字的图画与旧教材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一个人叉开双腿成“人”字状,新教材改为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双手握拳行礼形成“人”字状,微细…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于14—16世纪的一场影响深远、震古烁今的思想领域里的革命与创新,其核心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提倡“人性”,提倡“个性”,提倡人的活动和创造,使人类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从几个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发出来,出现了众若繁星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岁月悠悠,但人文主义的光辉并没有因此而衰落、暗淡,世界是由“人”主宰的世界,“人”创造了世界并改造着世界。在21世纪的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仍然是我们需要高举的旗帜。本文浅谈人文主义在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方式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