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 ,受“代圣人立言”的陈腐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学生的作文一直远离生活 ,漠视生活的实际需要 ,以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取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悟性启迪 ,存在诸多弊端。笔者认为 ,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表达三个层面上展开。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印象 ,这种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 ,沉淀下来形成较为明晰的理性认识 ,并产生了表达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进入文字的表达阶段。关于积累。“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两个方面。生活的积累包括见闻、经验、阅历等的积累 ,强调引导学生走近…  相似文献   

2.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材料可写。据调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积累工作。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作文大都写事,写人也得用事来说话。生活中的事是怎么变成文的呢?生活中发生的事,好比裁缝手里的布。将一件事写成一篇文,好比裁缝将一块布做成一件衣服。裁缝将一块布做成一件衣服,或多或少会有多余的零头布。将一件事写成一篇文,不会把事的方方面面都写下来,事变成文,也会有“零头布”。  相似文献   

4.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普遍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感觉没东西可写,不会表达自己想要说的事所要写的人物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作文教学时必须寻找和拓广农村作文的源泉,积累和整理农村学生丰富的作文资源,挖掘教材文本、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提高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除课堂作文以外,广泛地开发课外练笔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得益”,的确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路。我们作了如下尝试。一、把课外阅读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写作要靠积累,积累首先是通过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和认识生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又往往是从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我们作了这样的了解,当学生阅读文学作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积累语言的过程;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倾吐积累的过程.可见,阅读——积累——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因果链:阅读是积累的基础,积累是作文的前提.阅读是作文最基础的环节,但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都离不开积累,所以,积累是阅读和作文之间的连接点.事实证明,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衡量其作文水平的重要条件.语言贫乏,表达自然困难,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作文活动与生活的统一,强调作文的真实原则,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遵循上述要求,我们开展了“生活化写真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现将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体会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8.
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丰富多样的作文教学实践。本文将从营造读写氛围,开发生活资源、倒出肚中货色、培养评价眼光,分出读写层次等几方面“靠船下篙”,谈谈心得。一、营造读写氛围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引发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是关乎整体的事。一个班级,语文老师应该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变“学生一人写教师一人看”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作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我在近几年来的高中作文教学中实施了“分组合本”式作文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合本”作文训练方式,是受学生轮流记载班级日记一事的启迪而采取的。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把语文教学和班务工作结合起来,从1984年起我把由学生干部记录的条文式班级日记改为由全班同学轮流执笔的散文式班级日记。过去条文式班级日记只记录一些“迟到缺席”、“课堂纪律”、“表  相似文献   

10.
提起学生作文,现在不少人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力提倡生活作文。在他们的作文题目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在你的生活中……”,“写出你生活中的思考……”等等。这其实是一个老观念,作为中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但生活不应是中学生作文的惟一源泉,作文的源泉还应有阅读、情感等。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是人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思考和感悟。现实世界中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现象,我们发现了,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把它写下来,就成了文章。这正应了“中有至情,必欲宣发”这句话,既有“至情”,定当是真实的。但事实上,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违背了“真实”这一原则而胡乱写作。结果,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青少年应有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他们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像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  相似文献   

12.
<正>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痛点。很多学生谈“写”色变,视若畏途,那么学生害怕写不会写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积累太少,胸中空洞,自然言之无物;其次,有所积累,但不会调用,阅读和写作是割裂的,从“学”到“会”再到“用”的建构环节没有落地;最后,对生活缺少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思考力不足,认知水平有限。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单纯地训练作文技巧所能解决的,写作教学的“根”主要是学生感悟生活、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认知水平和思维素养,只有这个“根系”强壮发达了,学生才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和内驱力。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作文往往“真情洋溢”。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免“空话、大话、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雄辩的证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根本.本文主要从指导学生从观察中积累素材、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强记中积累素材、从练笔中积累素材等五方面来阐述如何“立足素材积累,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胡春梅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176-177,184
命题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可能是芥豆之微,但是如何让命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导引功能?却值得研究。命题应分别从“积累”、“生活”、“阅读”、“作文”等方面走出误区,具体是走出“为积累而积累”“为生活而生活”“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的误区,只有开创新意,才能让评价更精彩!  相似文献   

16.
一、注意平时积累写作素质的高低,与平时的积累有关。丰富自己的词汇,就会笔下生花;修炼自己的语言,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就是阅读。阅读是学习别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文章中好的段落,要引导学生摘抄、剪贴下来,有的甚至要背诵下来。平时在与人的交谈中听到的好词、好句都要随时记在心里。每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记在日记本上。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办手抄报,既可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写与画的综合能力。二、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学生作文,三言两语生搬硬套,拘于框架;每日经过路…  相似文献   

17.
要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必须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观察积累生活,通过单项训练积累技巧。要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靠教师的多方“激励”。用“积累”与“激励”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习作,必将会使作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接手这两个班级直到现在。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忽略自己的体察的积累,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阅读量少,语感贫弱,语言词汇单薄,驾驭语言的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学生作文“三大难”的基本问题。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窭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要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作文教学中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往往有口难言。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作文辅导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其关键是要抓好小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要注意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的有机结合。   ○要引导学生定期归类整理,将“源”建“库”。   ○要引导学生定期交流,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推荐读物。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学生写作文描写的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平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感受深的素材,同时学生通过阅读、看影视、与人交谈请教提高认知水平,并坚持写作、总结得失。教师给出的作文命题也要开放,易于学生立意选材,对学生作文也贴近生活的修改。学生把写作看做是多彩生活的点滴记录,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和得心应手的抒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