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评论李白、杜甫的诗歌,扬李抑杜,失之偏颇。这是同他的独特诗歌批评标准和特殊政治遭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在"宋明理学"、"复古"思潮影响下的明代文坛,杨慎是一位独树一帜的诗人。他高举"诗主性情"的大旗,在略显沉闷的明代诗坛无疑是别开生面的,特别是在他被贬永昌府后的诗歌创作更加体现着他的这一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3.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 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 "破体出位",以曲之清新笔法描绘闲适生活,亦不乏情趣;杨慎词或"杂于俚俗",词风香艳无骨,但是"以诗入词",部分表达传统闺怨相思闲愁之作,亦带有传统文人词之意蕴;杨慎词或"炜煜而谲诳",以富瞻的辞采表达出一种耿耿不平之气,彰显其文人的"疏狂"本性,表现出健壮之气.因此,杨慎的词作和词学主张,都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抒怀词是杨慎词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世之感和咏史之怀成为其中盘旋往复的主旋律,增添了杨慎词的深沉厚重之感.  相似文献   

5.
抒怀词是杨慎词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世之感和咏史之怀成为其中盘旋往复的主旋律,增添了杨慎词的深沉厚重之感.  相似文献   

6.
杨慎强调文质并重,其中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文采的修饰。杨慎重视文法,他特别指出古人作文不厌其复、状物传神等特点,他对古人作文中引用方式的梳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杨慎对陆机《文赋》中"警策"一词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存在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杨慎簪花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现象中影响最大的事件,后世学者对这一事件有各种形式的关注与讨论。通过分析杨慎的著作,结合杨慎簪花的史实,认为杨慎簪花是对这一文化现象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9.
杜诗在宋代影响巨大,达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至明初,以评点形式为主的诗歌批评却以一种"诗不必注"的观念与之形成对立。这与明代诗学观念的转变相关,同时也由于宋代杜注本弊端的日益暴露。以"诗不必注"的观点来解读杜诗在现代也不失为一种解杜方式,即使没有专业的文字注释,读者也完全可以"以意逆志"而各有所得。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1.
12.
《丹铅总录》是明代文献学家杨慎的一部杂考笔记汇编。本文论述了杨慎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杨慎的文献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充满着辩证法的思维;杨慎在运用文献考证研究的方法上,不仅能吸取前人之长,而且在重视子部、俗文学与金石方志等资料方面独有建树。  相似文献   

13.
走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就被一股学习的浪潮淹没了。  相似文献   

14.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伟大诗人,在其生活的时代,即以“李杜”并称于世,而后引发了“优劣”之争。“李杜优劣”论争,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李杜并尊、崇李抑杜、崇杜抑李。这些观点的形成,与评论者的个人性情之好尚、创作定位、所属诗歌派别,以及社会政治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待李白与杜甫的正确态度是:不可硬性区分“优劣”,而应正确体认李杜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各自优长、深入品味其独具特色、学习掌握其表达技法,以求创作出形神赅备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海南历史卷选择题第2题如下: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前代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全面总结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和整理前代文人别集的校勘家和笺注家。宋人尤其重视对唐代杜甫诗文集的整理,以至于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奇特现象,其原因与宋代历史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杜荀鹤的诗文里,“道”字频现,透过“道”可探析出诗人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固守理想的“公道”,信奉资身的“儒道”,追求文名的“诗道”。因而更多的诗作反映出诗人追逐功名,力求入仕谋身、荣家的个人心理和情惑。整体诗作意境狭窄,缺乏阔大之句,高远之思,今人冠其“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品“人民性”的评论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9.
从各个时期的商业政策分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前期,中西方国家都选择了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仍然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国家却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导致了中西方走向不同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一代诗圣,他以诗记录历史,用诗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正是杜甫诗中之“泪”,成就了他诗中“圣人”之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杜甫的“泪”中感悟他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圣人精神,带领学生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杜甫的诗,走进他用“泪”编织成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