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完了琼妮·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2.
17岁那一年,琼尼跳水时触撞海底,在那一个瞬间她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在《上帝在哪里》一书中,她讲述了自己与残疾斗争的动人经历。现在,她已是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和社会活动家。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是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3.
17岁那一年,琼尼跳水时触撞海底,在那一个瞬间她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在《上帝在哪里》一书中,她讲述了自己与残疾斗争的动人经历。现在,地已是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和社会活动家。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我的心情诚  相似文献   

4.
一小时候,也许我也曾经像那些顽童一样,尾随一个盲人,一个瘸子,一个驼背,一个聋哑人,在他们的背后指指戳戳,嘲笑,起哄,甚至朝他们身上扔石子。如果我那样做过,现在我忏悔,请求他们的原谅。即使我不曾那样做过,现在我仍要忏悔。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多么无知,竟然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在他们面前,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现在,我当然知道,无论是先天的残疾,还是后天的残疾,这厄  相似文献   

5.
正2006年,身体有残疾的裴晓峰以高出一本线50分的成绩考取武汉某大学,4年后又考上某名牌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在降低了就业期待后,他投出近600份简历,可没接到一个面试的电话。(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相似文献   

6.
朱绣梅 《教育》2012,(27):50
多重残疾,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例如,有听障的同时又有视障、智障或者自闭症等。对于这类学生,在特殊学校不为少数。多数学生处于随班混读状态,甚至成为学校捣乱的焦点人物,往往被群体歧视、忽略,难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多重残疾学生比单纯障碍学生更加痛苦,更需要得到重视和良好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自2008年  相似文献   

7.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徐萍 《小学教学研究》2011,(11):104-104,106
新课改形势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堂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出现。听过很多优质课,印象最深的不是老师课上得怎么样,而是孩子们的表现,不少孩子的发言让听课老师拍手叫绝,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当然,孩子们能表现得这样出色,离不开教师课前教学预案设计的精妙、课堂驾驭的巧妙。看来关注学生、关注课堂还可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人们可能都知道“身体是载知识之车”的道理,而且都知道关于“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里不仅把人的身体健康确认为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还认为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与精神力(品德、智慧、审美等目标的综合)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其实.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关注人的身体健康教育,这在教育理论中从来没有异议,在古今中外的有关教育目的或价值的理论中体育与健康从不缺位。不仅如此,在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中,更是一向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和身体发展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秋似乎和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当代散文中写秋颂秋的亦属多见,但真正有生命力的文章却为数不多。而《故都的秋》正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篇。在我看来,正是无处不有处处存在的平民意识为文章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教育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只有美好、充盈的灵魂才能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如叶澜所说:"不实现教师的精神解放,不激活教师精神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的、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的转型".因此,我们要从生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成长,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点.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核心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是健康教育,其中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