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到嘎洒镇城镇中的傣族儿童、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傣族儿童、青少年转用了汉语;生活在村寨中的傣族儿童、青少年,汉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产生了由母语单语人向傣汉双语人过渡的变化。傣文的习得和使用情况令人担忧,傣文水平偏低。本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上述现状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傣族     
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中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在汉代被称为"滇越""掸",在唐、宋被称为"金齿""黑齿""白衣",在元、明、清则被称作"白夷""摆夷""百夷"。从1949年起,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才正式定名为"傣族"。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相似文献   

3.
傣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与学习母语文有不同的地方。一般地说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傣语与汉语习惯差异的问题;(二)创造学习和运用汉语的环境条件的问题;(三)教材与教法问题。(一)傣语与汉语习惯差异的问题傣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傣语文和汉语文相同的地方,自然可以利用二者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龙宇 《现代企业教育》2014,(10):155-155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勐勐镇位于县城中部,此地的傣族为外部迁入,距今约600年历史。本文以问卷+走访的形式调查勐勐镇傣族学生傣语学习现状,为当地傣文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傣族     
分布在云南境内,到1990年止有1025128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西南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包括三个方言,即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泐语、德宏地区的傣那语和孟连等地区的傣绷语,通用的文字有两种,即傣那文和傣泐文。  相似文献   

6.
傣语是一种跨境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为傣族所使用。本文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拉怀乡傣族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傣语使用情况和汉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探究中国境内傣族的语言活力。  相似文献   

7.
耿马县分期分批稳步发展从傣族、佤族聚居的特点出发,耿马县教师进修学校自1982年8月开始,分期分批培训本县教师。首先培训了两批傣文扫盲骨干教师,共50余人。接着培训了一批佤族骨干教师。第四期,培训了一批公社、大队完小的音乐教师。第五期学习时间四个月,内容是语文、数学教材教法过关,培训了41人。  相似文献   

8.
在隐贤中学,广泛传颂着两件动人的故事。去年暑假,隐贤中学在离校十几里的桥坝小学,为附近公社举办了民小师资短训班,开设了汉语拼音、作文教学、算术音乐、美术辅导课。年逾花甲的校革委  相似文献   

9.
双语教学是德宏傣族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充分认识德宏傣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了解德宏傣汉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探寻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将有助于德宏傣汉双语教学的更好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对边疆稳定和民族进步繁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短波     
傣乡建新校石屏县新城区是傣族聚居区,原来的学校设在偏僻的阿乌寨,是一座破庙,狭小阴暗,阴天不点灯就不能上课。今年初,新城傣族乡政府成立后,在上级教育部门的资助下,自筹资金,发动群众献工献科,在区、乡政府所在的新城街,重建了包括教室、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厨房、厕所在内的中心学校校舍,总造价十万元。国庆前夕,傣、彝、哈尼等各民族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教职工迁进了新居。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傣语量词数量丰富,语法功能强大,不仅在量词的类型学方面有鲜明的特点,而且还能体现出西双版纳傣族对客观事物认知上所特有的民族特点。文章主要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将傣语量词放在整个傣族社会生活的大系统内进行观察,以探求傣族文化及其所表现出的傣民族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傣族医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僚医药蕴含着傣民族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内涵,是傣民族长期在热带丛林环境中为适应自然而不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结晶.近十年来,关于傣族传统医药研究的成果不断出现,主要聚焦于药物学研究与新药及开发、僚族医药和傣族传统文化关系研究、傣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此文将有助于傣医药研究者了解俸医药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傣族织锦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锦的纺织工艺特别是图案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通过探讨傣锦的工艺技术以及图案的纹饰类型,对傣锦的技术特点和图案纹饰的艺术形式进行解析,揭示傣锦的装饰美与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它对民族服饰设计提供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境一带,分为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区、德宏傣语方言区和红金傣语方言区。其中,德宏傣族地处永昌文化圈中。东汉时期中央王朝设立的永昌郡辖地极广,《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在永昌郡内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地都是现在傣族人聚居的核心区域。可以说,傣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受到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傣族说的不标准普通话是标准普通话在傣语、汉语方言等作用下的一种傣汉中介语.它以标准普通话为基础,同时又有许多项目与傣语和汉语方言相同或相似,而与标准普通话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本文以云南盈江生长的傣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及录音为语料,运用中介语理论和比较法来解释盈江傣族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一定阶段的、静态的韵母偏误现象.  相似文献   

16.
精美的傣锦是织造出来的画卷,不仅是傣族人民经常使用的日用品,也是一种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品,更是一种可被视觉所感知的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以傣锦艺术为研究对象,进行傣锦视觉符号的分类研究,探讨傣锦视觉符号的语义内涵,分析傣锦视觉符号的信息传递,尝试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傣族织锦,发现其深层次的社会功能和本原意义,并指出其视觉符号信息传递的本质特性和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适合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云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院及景洪市教育局和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东亚部合作,于2005年在景洪市3个乡镇5所小学联合开展"傣汉双语文教学"实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一、结合傣族地区实际,开展"傣汉双语文教学"实验。(一)编写实验教材。  相似文献   

18.
<正>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中国境内傣族共有132.9万余人。中国的傣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大体分为三个亚群:一是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泐支系,二是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那支系,三是散居在新平县、元江县等县市的“花腰傣”各支系。秦汉之际征伐南越,“越以此散”,原居住在两广的南越先民纷纷沿着珠江水系往西迁徙,有的进入今日的云南,到达滇西、滇西南的傣族形成了傣那支系,进入滇中、滇南的傣族就形成了傣泐支系;仅到达滇东地区仍与壮族杂居的形成了人数较少的“花腰傣”各支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傣族民间艺术形式章哈,对孔雀公主故事在滇南傣泐人区域发生和传播的作用进行考证,发现并分析傣族民间故事的流传与民间艺术形式章哈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相互关系。孔雀公主故事在傣族地区的流传主要是通过章哈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的。在此结论基础上,对孔雀公主故事在滇南傣泐人区域流传的文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与佛寺教育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人口79万(1990年),其中,傣族、布朗族30余万,占总人口的38%。解放40余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别的民族相比,傣、布朗族的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其中有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傣、布朗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按传统习俗,男孩8、9岁就要入佛寺学习经书、傣文。解放后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国民教育与传统的佛寺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