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屏幕上日益增多,逼真地再现了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颠沛流离的动荡场景,让我们再次感受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北伐战争》《建国大业》《下南洋》《解放》《南下》等影视剧中多次提到"北上""南下"等字眼,那么,"北上南下"的说法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人认为,此说法是由我们读地图的规则——"上北下南"而引申过来的。事实上,我国世界地图最早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坤舆万国全图"介绍给徐光启后,才逐渐为中国人所知的,当时的"坤舆万  相似文献   

2.
白芷 《大学生》2016,(6):68-69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有人回答:"不要犹豫,多多尝试,想到就去做。"湖北大学新闻系的大四毕业生宜微(化名)似乎有意无意中一直把这句话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很厉害的人,反而因此没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3.
红尘中熙来攘往,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为着世俗的欲望而奔波劳苦。行走的旅途可能是凄风苦雨,可能是风花雪月,可能是春光明媚。无论前程怎样,风景如何,我们坦然而自信——因为还年轻。我们怀着简单的愿望,纯真的追寻,北上行囊早早地出发。在北上南下的旅途中,真实演绎着人生的憧憬、浪漫和无奈。 人在旅途,阳光为梦想镀金。[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的代表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评论界对《北上》解读一直相对匮乏。《北上》是一部系统考察运河文化衰落变迁的作品,这在徐则臣以往的写作中,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的意义必须被放置到“70后”作家群体中才能进行理解。一直以来,“70后”作家的文化反思力度比较弱,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解释力。《北上》展现了这个群体一种不断突破的意愿和能力,也在潜在层面上触及了“70后”作家的书写和思维问题,表明了以徐则臣为代表的“70后”作家要突破自己的认识障碍,关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地。  相似文献   

5.
要考证贯休的生平,不能不考虑他是否去过边塞.关于他是否北上,何时北上的问题,学界历来存有疑问.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贯休北上过,但基本上是存而不论,或者略而不谈.文章以其诗证其行径,以为贯休确实去过西北、蓟北等地,且于懿宗成通六年北上京城并进而漫游边塞.  相似文献   

6.
"必须"是一个乐于助人的词语。一天,他出差路过句子国,发现有这么一个句子:我们______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个句子正在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而焦急。"必须"想:我不是可以帮这个忙吗?于是,他二话没说就站到了横线上,解了这  相似文献   

7.
朱淳道 《文教资料》2005,(16):160-161
鲁迅这颗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星至今还在中国文坛以至世界文坛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可这颗文坛巨星一生的命运却十分坎坷,他是从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根据他的经历,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东渡、北上、南下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与他的婚姻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写作本文就是试图探讨他南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南下”行动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大曲折。但是,“南下”行动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客观上支持和掩护了党中央单独北上;在战略上配合了党中央开创陕北革命大本营的艰苦斗争;接应了长征中艰苦转战的红二、六军团,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南下”红军还在经过的路途广播了革命火种,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的“工作队”的职能。这些积极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产党作为“南下”红军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致力于艺术和精神分析相互关系研究的英国哲学家。他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特别是与视觉绘画艺术相关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视觉绘画艺术方面,他提出了"双重性"、"看进"、"看作"、旁观者理论、风格和艺术"情境"等理论。这里主要探讨沃尔海姆的艺术"情境"理论。他提到的"情境"与文学上所说的"情境"含义截然不同,主要是指观看者或艺术家本人具有的运用到艺术品中的艺术技能的背景知识的多少,而观看者或艺术家对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制约着他对艺术品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北上与南下     
我国古代有传统习惯,帝王坐北朝南,座位在北方,所以“面南称王”、“面北称臣”。君王为尊为上,坐在北面,所以以北为上;大臣为卑下,坐在南面,所以以南为下。“北”和“上”,“南”和“下”,在我国古代就联系在一起了。在实际生活中,北为上、南为下的例子也很多,如看地图时就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语言会根据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变化、发展,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与语法、逻辑等都有很大的关联,但与人们的习惯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买单"与"埋单"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已经不再注意其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2.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宋曾巩对史实、史家、史书之间的关系具有全局的认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良史"的四个标准并作了相应的解说,这对于认识史学和"良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曾巩用他的"良史"标准来衡量历史上的史学家时,认为自司马迁以下,皆不符合这些标准,故不能称之为"良史"。这样,曾巩的"良史"论及其史学批评,也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达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在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上,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李达担任宣传主任,然而,1923年秋他退党了.李达为何退党?这个问题党史界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多数书刊普遍认为是李达在工作时与陈独秀、张国焘间矛盾重重,最终李达无法忍耐才脱党的.事实上,李达与陈独秀、张国焘间并没有矛盾,从李达的成长过程来看,性格、追求才是使李达退出共产党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居伟 《教师》2014,(28):128-128
正教育,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曾经说过:"教育从小处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中处讲,可以改变社会的风气;从大处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从这样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教育的重要性。但若仔细研究这两个字你就会发现:教育,实际上分为两部分——"教"和"育"。教,每一个家长都在做,甚至每一个动物都在做,动物界中的父母也会教他们的下一代如何躲避敌人、如何捕食、如何生存下来。但它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教"上,它们只管让  相似文献   

18.
关于皖.南事变,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41页关于皖南事变有这样一段表述:“第二年初(即1941年),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九千余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相似文献   

19.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与“学”、“研”、“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变革。以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研究为中心,以网络资料库、电子期刊与网络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利用为手段,探索学生"学"、"研"、"教"三位一体的教学发展模式对于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