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是儿童习作的精神底色。习作教学应立足儿童的生命本原,呵护儿童习作的游戏精神,让儿童真正像玩游戏一样快乐、自由地习作。要"有意思",内容上回归儿童习作的游戏本真;要"有规矩",方法上体现儿童习作的游戏本色;要"有自由",评价上尊重儿童习作的游戏本质。  相似文献   

2.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而真正的游戏应具有"自由、平等、创造与快乐"的游戏精神。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儿童游戏在目的性、规则限制、游戏材料、场所空间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却渐渐失去了游戏最根本的精神,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不断增强。因此,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不应过分关注技术手段的应用,而要重拾游戏精神,发挥游戏本身的治愈功能。  相似文献   

3.
“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对满足儿童精神成长需求,培养儿童热爱写作的态度有重要意义。儿童写作教育应张扬儿童的“游戏精神”,改变写作教育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以利于儿童最终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体现自我个性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对满足儿童精神成长需求,培养儿童热爱写作的态度有重要意义。儿童写作教育应张扬儿童的"游戏精神",改变写作教育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以利于儿童最终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体现自我个性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在儿童游戏精神关照下,优秀的童诗应具有鲜明灵活的节奏韵律,应有属于儿童的丰富想象,应具有天真精粹的诗歌语言。另外实现童诗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律动的游戏,编故事游戏和语言模仿游戏。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儿童生命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是儿童游戏观念形态上的高度抽象,是游戏具体形态特征的思维概括与美学表达。以游戏和游戏精神为核心的儿童观走过了一条异常漫长而曲折的荆棘之路。站在儿童立场上,认同儿童本能的生命欲求与发展趋向,并将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融入其间,最终引领童年生命走向健康、和谐、美丽、完满的价值行为和精神趋向,都属于游戏精神的范畴,都是文学和教育之于儿童游戏的想象眷顾和精神缠绵。  相似文献   

7.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游戏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是一种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的精神。以游戏精神观照儿童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儿童教育目的取向的合理化,而且有助于儿童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儿童教育应当从尊重儿童自由、唤醒儿童体验、鼓励儿童探索等方面把游戏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去。  相似文献   

9.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干预行为与时机不恰当等现象,应立足理想师幼关系构建,思考幼儿教师如何在儿童游戏中正确有效地进行指导。师幼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受到人人关系、社会关系的限制,同时受到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的影响。他者型师幼关系是当前师幼关系类型的一种转向,强调师生间一种不对称但平等的关系。儿童游戏中理想师幼关系的构建应当基于教师树立正确培养理性人的教育观,秉持理解与宽容的"为他精神",理解游戏精神的内涵,从而把握在儿童游戏中进行游戏指导的边界,师生共同构建游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童谣与儿童游戏的关系,分析了童谣中的游戏精神:自由性游戏精神、无目的性游戏精神、审美性游戏精神、真实体验性游戏精神,并指出童谣是游戏精神的实体性表征形态。  相似文献   

11.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言语表达应是自然生命常态中的活力体验,然而现实中的儿童却常常遭遇抑制性的表达困境。充满游戏精神的活动有助于重塑儿童的学习方式,敞开全息学习环境,使个体沉浸于认知学习与思维建构的愉悦体验中,实现从游戏感到学习感的"对接",从而促使儿童提升表达能力,享受表达过程,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游戏是儿童的最爱,角色游戏是应幼儿角色模仿和扮演的需求而生的。老师是孩子的天使,儿童是快乐的天使。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角色游戏充满童心、童趣、童态,她为孩子们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儿童的天空快乐地飞翔。儿童生活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角色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它成为儿童决乐的本质。作为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如何在角色游戏的教学实践中来体现这种快乐理念呢?  相似文献   

14.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游戏着的人.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玩,也是探索周围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习作课堂上引入游戏,但对游戏形式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游戏精神的思考.习作课上的游戏应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些形式,也不是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一些写作内容上的问题,而应该强调游戏精神融入习作教学.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被认同并享受其中的精神,尊重规则并且向往自由的精神、创造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对游戏的价值进行无限展开和剖解,其实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还在于其成就儿童幸福的潜质。儿童游戏的福祉,一方面会嵌入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宏观而纵向地弥漫儿童终身;另一方面会以微观的形态发生于游戏的实际过程之中。这种微观的幸福,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具身获得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快乐和实实在在的经验,它们超越物质、超越功利,直抵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守候。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微观幸福,是游戏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所要追寻的。具体来说,教育者应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存在”的幸福感、“实现”的幸福感、“收获”的幸福感、“相遇”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幼儿园游戏异化现象,文章提出幼儿园游戏应该真正地关注3-6岁儿童的精神需求,重塑自由的游戏精神,回归儿童本位,在游戏中重视儿童独立体验的过程、情感的愉悦、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游戏的教育价值日渐凸显,相关理论研究日益丰富。目前的语文课堂,依然缺乏真正的游戏,表现为语文教学中无游戏、假游戏、滥游戏。"游戏"教学顺应儿童的天性、呼应课标的精神、回应编者的意图,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游戏。培育游戏精神、塑造游戏伙伴、优化游戏设计,是儿童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得以自由丰盈生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指体现儿童游戏活动诸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儿童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一种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儿童写作教育策略体现为:确立符合"游戏精神"的儿童写作教育目标和训练文体;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引导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教育很少直面儿童精神及其内在本质,致使儿童精神被偏好秩序、追逐功利、崇尚理性的倾向所挤占,儿童的精神世界被挤进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最终导致儿童精神的异化。因此,教育应反省自身,反省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是否违背为人的伦理,进而真正观照儿童精神的成长,把儿童当作儿童,正视儿童的游戏,打破困束儿童的围墙,着眼儿童的幸福,以儿童自身独特的而不是成人认定的精神特质为基础,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为人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