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淑艳 《贵州教育》2007,(21):26-27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两千多年前的先哲用智慧的思维,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他告诫后人要顺其自然,按道而行,循规律而为.那么语文的道在哪里?要找到语文的道,先要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曲线思维在哲学领域的具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基本事实则是直线思维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表现.而"道不远人"的"大一统"思想则反映了曲线思维的主流文化地位,直线思维的种属学科性质.数学慢教育作为哲学范畴的教学论,概念曲线思维的意识形态特征属于认识信念范畴,表征曲线思维对象的运动形态特征属于方法论范畴[1].进一步而言,曲线思维是以认识信念为思想统领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循道育人播种希望南麻小学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占地面积近50亩。学校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432人,在编教职工73人,吴江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30%,其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4人。学校以"希望教育"为特色内涵,以培育"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南小学生为己任,确立了校训"循道育人,播种希望。"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德育导师制",以"做一个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  相似文献   

4.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研学单的分析、知识结构化这几个关键层面围绕深度学习精细化操作,一定能构建成为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构建基于课前研究而展开的课堂自主学习,为促进学习而教,真正将学习这个过程指向"深度理解",指向"学生的深度思维、高阶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决定教学的进展,决定师生互动的方式。这是"为学习而教"的教学理念,它倡导遵循认知规律与课堂教学规律,循认知起点、抓学科本质、落核心素养,它发展的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深度思维,是学生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它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营销之道就是"运谋于市、藏智于商"的生财之道。创新谋划之道的要诀在于联想和超前思维,逆道而行,快速抢占市场。市场开拓之道在于入乡随俗,不厌其烦,以物易物,独具特色。市场竞争之道在于远交近攻,攻其不备,班门弄斧,拓展市场。市场应变之道在于以变应变,化危为机,合理利用高价销售。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细节)的暴露与训练,进而提高思维训练的实效性.本文拟以"对数"教学中的一些环节来分析思维训练的实效性.1概念建构的思维起点应指向学生认知实情我们知道,"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对新概念的学习有定向和引导的功能,而"先行组织者"的选  相似文献   

8.
时隔多年,重温《庖丁解牛》一文,是在校对本期"思维解读"栏目的系列稿件时.解牛本来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在庖丁的眼中有了如赏玩艺术品般的享受,究因是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依乎牛的天理,循道而为,找到解牛的正确方法,因势利导,细细品咂,这种规律在写作教学中不也同样适用吗?  相似文献   

9.
东缨 《成才之路》2012,(35):8-9
心灵底片之三——思维品质:循“道”。道是事物本质及演化规律。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大道通天。那么,如何寻找通天大道呢?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滨州学院学报》2020,(5):11-17
十集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华兵道》的摄制是循"道"而为的,以上下五千年为根,以兵学精要为衡,展示"中华"历史悠久,"兵道"博大精深,其谋篇布局、文字叙述、情节遴选、人物塑造、史料解读以及音乐设计等,无一不是循"道"而为,从而在强化《中华兵道》历史厚重、文化品位与审美格局的同时,也使《中华兵道》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有陷阱,数学中也有"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有数学史上的老"陷阱",又有教师根据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或思维缺陷而设置的,以暴露学生错误的新"陷阱".学生之所以落人教师所没的"陷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基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缺乏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巧没陷阱,则可以让学生在"落人"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在"滚、爬、摔、打"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扩展视野,完善认知结构,继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现结合教学上的一些体会,淡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汉儒董仲舒博采儒、道、墨、法、阴阳诸家思想建构起以天、地、人、四时、阴阳、五行为主体内容的"天的哲学"体系,并在其"天的哲学"内部生发出以"天之道在生养"为主旨的"生"的哲学;以"天之道有序而时"为主旨的"时"的哲学;以"和者阴阳之平"为主旨的"和"的哲学;以"五行变救"为主旨的"顺"的哲学;以"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为主旨的"化"的哲学.董仲舒天地人一体互动影响的思维所包含的应时、和顺阴阳五行的自然倾向,为帮助我们消解面对当下自然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子女在中小学阶段的心理问题与教育策略"课题组运用SCL-90自觉症状量表进行测量和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中女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和"漂泊子女"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子女认知存在缺陷等。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要改革户籍制度,营造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公平的环境,同时要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也要有正确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15.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6-19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世间万物"因任自然"的性状;儒家则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成就"文质彬彬"的人文理想,儒家之道乃是从道家"因任自然"的"天"道中有为地开出的"人"("仁")道。先秦时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精神从外在的"命运"关切向内在的"境界"眷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阅读导学是指教师在加强学生阅读训练的同时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在阅读导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三循三掘"的方法:一循文章的思路.结构,掘出文中体现这一思路,结构特点的起,承,转,合之处,从中领悟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创造性.二循各段大意,拙出表现各段中心意的关键词句,由段而句,由句而词地品味作者的语言运用之妙.三循文章主题,掘出突出主题的观点,材料,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阅读导学中的"三循三掘"@刘双寿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思维容量或深度的学习或不善思维的学习必然低效,甚至无效。人类自诞生学习活动以来,无不追求高效性学习,学习和创造生活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自然天性,是自然之道。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并张扬创新思维能力,是落实课堂教学的历史重任。脑科学给人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开了天窗,人的思维活动有自然的密码,层级网络序列化,是人有效认知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冲突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拐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技能的标点.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多种策略:在教学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在知识矛盾中引发认知冲突;在困惑中引发认知冲突;在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从"尝误"中引发认知冲突;从发散思维中引发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19.
"思维品质"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思维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桥梁,发掘思维训练的各种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觉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四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总结了“无为而治”,“案法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这种以“循道”为特征的政治思想及其“以反求成”的思维模式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