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阶段,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领域全面体现外,还在文化、文学上鲜明呈现出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闻出版喉舌,《新华日报》通过文艺副刊曲折地释放出文艺领域内政治思想斗争的丰富信息,包括《新华副刊》对方言诗潮的引导与推进,独特地建构了抗战文艺思潮的一个侧面。方言入诗在大后方文学版图中的生发与演变,既有文学艺术的自身突围与生长,也明显裹挟着意识形态的规约与目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成为陪都文坛上方言入诗的典型背景。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     
<正>总是有人担心民国社会文化研究有政治不正确的风险,其实这过虑了。民国是一个历史现象,历史唯物主义怎么能回避历史呢?民国既是1912年1月至1949年9月中国的指称,又是这段历史时期的代指,民国并非单指政府,而是包含更为丰富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民生等内容,政府也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矛盾纠葛,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周维东的《"民国文学"如何面对1949年的挑战》,指出复杂的历史本身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王月圣小说中方言要素的呈现方式:方言土语和普通话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方言要素丰富,包含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等;方言要素的呈现特点主要体现为方言要素直接入文。王月圣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还善于把原生态的方言片语提炼成准确而富有意蕴的文学语言。王月圣小说中的表现力强的方言词语有:方言名词(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等一般方言名词)、方言动词(一般动词和熟语类动词)、方言形容词等。这些方言词语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在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又高于生活,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4.
昭通文学发展中独具审美品质韵味的昭通方言,是影响滇东北、黔西南、及川东南现代方言语法结构及发音的重要因素,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昭通文学言说的一个重要载体。昭通本地的文学中有大量本地方言,这些方言不仅使文学本身形象生动,而且把昭通本地人文特色凸显出来。昭通方言是研究昭通文化现象和昭通入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理论建构值得反思。对大陆学者而言,无论将"民国文学"视为中性的时空概念,还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如果将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天然视为"民国文学"的一部分,两种认识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实际上,"民国"是一个变化的文化空间,只有从"空间"的意义理解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活力才可能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3):73-76
合肥方言作为一种世代传承且较为稳定的文化,蕴含着该地区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通过对合肥方言中两类农业词语的研究:第一类是在农耕历史中形成的农业地理类词语;第二类是在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工具类词语(在农业工具类词语中又包含耕作工具类词语、加工工具类词语、运输工具类词语、储存工具类词语),探索合肥方言和当地传统农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胡佳倩 《文教资料》2013,(27):19-20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方言和文化的探究,能够更细致、更充分地挖掘和展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本文是关于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概略地对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与文学、方言与普通话流行语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罗常培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发表的《汉语方言》中专门写了《玉溪方言》一节(原文载《云南史地辑要》第五篇。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民国三十八年十一月出版),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系统地研究玉溪方言的一篇专著,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方言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9.
"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价值意义彰显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打开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是传统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学术生长点的新际遇。"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只有将这一内涵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才能激活民国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能在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凸显民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包含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类散文专题研习单元。设置“开启历史人物档案,探寻中华文化精神”专题学习,以制作“中华历史人物”纪录片为核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史传文学的人物表现艺术、史论文学的说理艺术,充分感受屈原、苏武的爱国精神以及史家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活动,它更是目标文化内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一个子系统。随着网络的风靡,翻译文学自然而然地与其联系了起来,因此,动态发展的翻译文学必须同网络这一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联系起来研究。网络时代的网络翻译文学本身所包含的种种因素与传统翻译文学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试以论证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产生了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诗学人类学角度,对作为中国文学本源的“诗”进行了考论。在对学术史上各种解说予以澄清的基础上指出诗从手从足,它的本源是中国文明最古老的食物分配制度,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从一种社会分配制度转换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历史演变环节。中国文化的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因此本文不仅为中国文学找到了它的历史根源,而且对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承德语言资源包括承德普通话和承德方言。承德方言资源的开发以方言词汇为主,旨在挖掘承德方言词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认识承德方言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语言资源观,开发拓展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承德旅游事业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正>"民国历史文化"视角是当前文学研究学术创新与突破的主要方向,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史建构模式,其用意不在一味颠覆既有的文学史结论和价值判断,而着眼于研究方法的更新。具体来说,"民国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社会历史情态下的文艺现象本身,而非等级化、秩序化和  相似文献   

16.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黑人诗歌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方言诗是其诗歌中最具黑人文化特色的部分。通过质朴的黑人英语方言,兰斯顿·休斯充分的展示了黑人文化魅力。兰斯顿·休斯的方言诗是对黑人文化甚至整个美国文化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作为记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也就是诗词的发展史,记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饱含作者真切的情感,是世界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品读诗中的情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因此,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一、联系作者背景,探寻古诗情感  相似文献   

18.
基于翔实的史料,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下通过对民国四川女性报刊、女学生与女性文学的共生背景、四川女性文学中的地域性经验和现代性体验、融合"地方趣味"与"主流意识"的审美选择等维度地综合考察,可以梳理出现代四川早期女性文学的主要特征:民国四川早期女性文学的创作既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又有长期被区域空间文化浸润后的延展性特征。虽然她们的视野被巴蜀的崇山峻岭所延滞,但是那阻隔巴蜀女儿的峻山秀水又反过来成了她们的精神原乡,让她们的文学创作更贴近历史结构的深处和巴蜀妇女自在的本性。因此,与京津地区"中规中矩"的女性文学相比,巴蜀文化的无声滋养让四川女性文学显得独具韵味。在文学文化模式日渐趋同的今天,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女性文学,或许正是当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补充"和"可能"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将“五四”新这运动放到民国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就不难发现,它是应时应运而生,并随着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相就绵。以往的研究主要从思想与文化方面切入,强调的也多是这两方面的价值重估。本文侧重人社会角度对新文学运动加以观照,着重分析其在文学“神话”与社会现实之间以贯通提特征,并简单分析其历史成因与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国文学史概念逐渐凸显出来,对其是否具有合法性,学术界尚有疑虑。其实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得以恢复的表征;现代文学在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其多元化格局、作家生存状态、作品的内涵与文体等都打上了深刻的民国烙印;遮蔽了民国视角,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与正面战场文学等重要的文学现象便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与准确的评价。历史依据确凿存在,概念的合法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