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这是<流亡三部曲>的第一部<松花江上>歌词的开头部分.这首歌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民众有家难回的悲惨情景和复土还乡的强烈愿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正因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所以很快风行海内,历久不衰,成为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这首歌的作者,就是人民音乐家张寒晖,这首歌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九一八”的悲愤日子里……“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是日本侵略我东北三省以后,青年们最爱唱的一首歌  相似文献   

3.
18年前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母身体都有病。8岁那年的一个周末 ,我和妹妹到同学家去玩 ,正巧同学家正开着电视。我和6岁的妹妹感到既新奇又陌生。看着电视上的草原、高楼 ,还有大海…… ,太美了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那么大 ,大自然那么美。直到那节目的结束 ,我才依依不舍地带着妹妹回家 ,那时天已经黑了又下着小雨 ,我背着妹妹一连摔了几个跟头 ,再加上害怕 ,到家时我的眼睛都哭红了。后来才发现膝盖也摔坏了 ,至今还有伤疤。虽然如此 ,我仍然很高兴。第二天我才从同学那里得知那节目叫《正大综艺》。后来 ,我自己家也买…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旧中国,经历了伪满十四年的奴化教育,又经历了几年国民党的那个中国,然后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我的祖籍在辽西省辽中县,6岁时随父母来到公主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领了东北。我8岁时上小学,  相似文献   

5.
人不在了影子还在?今年清明节.在桃源县千梯山公墓.我参加了刘行悌夫妇骨灰的安葬仪式。完毕,中饭的餐桌上,我认识了65岁的邹言龙。熟人说.他就是刘行悌的影子.27岁当公社书记。当了二三十年的科级干部.离退休还有几个月.又去一个村里当支部书记,一届干完了,又干第二届,第二届完了。镇上的书记说。没得法,那你还得搞一届,群众硬要您干哪!  相似文献   

6.
写大与写小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长城站采访。 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两年已不似当年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此次没有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不会有“重大发现”和“填补空白”之类。作为记者,赶不上这些“大新闻”也有些许遗憾。今年有的只是中国首次派出2名女队员越冬,还有几位人文学者结伴到那里做极地沉思,还有就是时间上的跨越世纪。我到南极去报道什么?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临行前,有不少人得知我要去南极时,除了表示对我身体的关心外,问的最多的是你们在那里吃什么呀,…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上海人,老家在浦东高桥镇,但出生在东北沈阳。我的父亲是北洋大学采矿系毕业的,在东北工作了十几年。后来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占领了东北,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了出来,我的父亲也被驱逐回来。为什么驱逐呢?因为煤矿里经常发生事故,事故之  相似文献   

8.
于江 《中国广播》2004,(7):48-50
音乐专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纪念人民艺术家张寒晖一百周年诞辰》以下简称《松》在2002年度中国广播音乐奖评选中获得音乐专题二等奖,同时获得中国广播录音技术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一件广播音乐作品能够在编辑和制作两个方面都得到专家的首肯,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摘选整理自解放后吴赤峰撰写且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回忆文章,题目为整理者拟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到处都燃烧着民族抗日革命的烈火。1932年6月间,党中央军委要抽调一批干部到东北,建立、发展抗日武装,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中央军委征求我个人意见时,我表示坚决服从党的决定。组织上谈话之后,指定我住在上海浙江路中南旅馆里。没几天,陆续又有胡士杰(地下党员,整理者注),杨某(张国焘夫人杨子烈的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夏季,全世界都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连续发难,洪峰接踵水患漫溢,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中国三江两岸几十座大中城市的上空。当然,世界人民也看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那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骤然升腾起一股抗天保家的雄风,百万雄师紧急出动,三江长堤将星云集,八省父老挥戈上阵,亿万人民同仇敌忾,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洪大战在华夏大地上隆然展开。至是年10月,同一星球上善良公民们挂在心口上的那块石头终于轻松落地──长江无恙,嫩江无恙,松花江无恙。中国人从容地打赢了…  相似文献   

11.
责任编辑郎静老师问我,哪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哈哈!这可问倒我了。在学术上,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有很多,但要说哪一本书影响最大,那可真是难事。既有影响,那肯定都是我喜爱的书,真不想让它们有一个落选,但它们也不可能个个都上台领奖。选上十本八本书,在一篇短文中,声称每本书都是影响最大者之一,不仅文不宜得体,而且显得缺乏判断力与眼光。重要的不是选哪本书,而是选择的理由。好书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与面貌;面对不同的人,它们会呈现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本书时,读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蕴含。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用与面貌。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13.
1946年9月18、19日,时任国民党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处长李修业将军先后在《东北导报》(日文)上发表“九一八与日侨遣送”的谈话,以纪念九一八事变十五周年,至今读起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现将原文摘要翻译,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北行散记     
最近我到东北访问了几家省、市报纸的编辑部和一个广播电台.无论走到那里,听到的或是见到的,都围绕着一个问题:新闻工作如何大跃进?这里写的虽是一鳞半爪,而且是半个月以前的一点见闻,但也可以看出新闻界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周年,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即开始纪念,形成典型的"九一八"纪念话语,其思想内涵主要集中于关注东北以纪念国耻、宣传国耻以凝聚精神、振奋精神以侮救国,其目的在于为全国抗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纪念话语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九一八"纪念有其功能和价值,但不能过于夸大其效能。  相似文献   

17.
1987年末,笔者在南朝鲜逗留了两个多月,与那里的出版、印刷界有所接触。下面择其若干见闻,供国内同行参考。南朝鲜只有4000万人口,但有2639家出版社(据1986年10月统计),每1.5万多人口就有一家出版社!1986年出书3.7万种  相似文献   

18.
高峰和我     
漫画是一种评议性的艺术,和新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我从事漫画工作,就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人民日报自不必说,那是我工作30多年的“家”。此外,还有大公报,虽然未曾在那里工作过,但我和大公报也算是老关系了。1942年我从学校出来,在四川五通桥镇的黄海化工研究社工作。那是范旭东的三大企业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从天津迁来的。开初,社里订的就是一份大公报,所以对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9.
大连晚报总编辑赵振江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仔细阅读晚报内刊《今日简报》。通过这张晚报自己办的内部"小报",他要看看今天的《大连晚报》,在新闻质量上还有什么问题;新闻出版还有什么差错没有;与同城媒体相比,晚报当日的新闻优势在哪?还有什么差距。他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个‘简报’主编在报社的影响力比我大啊!编辑记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里,有一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墓碑,那里峻刻着白朗(刘东平)的简介。似乎平平淡淡,却让来自黑龙江的瞻仰者们肃然起敬。白朗曾深情地把自己比喻成一粒革命的种子,"是萌芽在哈尔滨的土地上,松花江是我的奶娘,抚育我成长的是党。"19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