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延迟满足日益成为儿童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延迟满足能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以及延迟满足的意义,总结了影响儿童延迟满足的因素,探讨了教育儿童延迟满足的途径,对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他们进入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表现或某些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预期作用.目前,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的范式和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理论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和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对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探讨了3~5岁幼儿延迟时间发展的特点和延迟满足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贯穿于个体毕生的发展,在生命初期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要。气质是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影响。文章通过对气质与依恋、良心、同情心和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行为能力、焦虑等不同角度探讨气质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可以较有效预测个体成年以后某些能力的发展趋势,例如: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及个性品质.因而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对自我延迟满足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延迟满足与家庭环境、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刺激物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我延迟满足研究将从更多角度探讨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影响因素,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不断创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程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12):77-79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文通过论述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特点以及影响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因素,探索了如何教育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延迟满足是儿童心理成熟的表现,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延迟满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它的研究范式也不断得到改进。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儿童延迟满足研究的基本范式,并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介绍了四种在已有范式基础上提出的实验变式。  相似文献   

7.
一、3岁-5岁幼儿延迟时间发展的特点 3岁~5岁既是儿童认知能力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杨丽珠等研究发现:3岁-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短暂:4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显著延长:5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8.
有些儿童任性、固执,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会以哭闹、使性子、不高兴、耍脾气等方式来达到目的。一些家长的宠溺和顺从助长了儿童的坏脾气,使他们从小形成为所欲为的习惯。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儿童的欲望逐渐增加,而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没有相应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了解、重视儿童内心的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承认并允许欲望的存在,同时应帮助儿童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延迟满足欲望必须战胜在等待过程中出现的内心焦虑和不安,自我延迟满足包含在时间和价值双重维度上复杂而相互冲突的列联结构,它反映的是个体在相互竞争的压力冲突情境中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儿童期良好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能预测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认知灵活性、计划性、有效地追求目标、学校学习适应性和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在儿童时期,尽早开始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培养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抑制失能是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核心缺损,抑制功能落后不仅可以解释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分心、冲动和多动,而且还能说明延迟满足能力落后的原因。正是延迟满足能力的落后导致了ADHD自我管理行为的缺损,行为效率降低,和情绪控制的发展性落后。本文根据反应抑制功能落后的特点和延迟满足能力的落后,设计认知-行为训练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学业延迟满足指学生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长远学习目标而推迟即时满足冲动的机会的倾向。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应当引起教师及家长的重视。文章总结了我国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对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具有不同认知卷入程度的分心活动对儿童延迟等待时间的影响,本研究使用自我延迟满足范式,选取一所普通幼儿园120名3~4岁幼儿作为被试,随机分配到认知卷入度逐步提高的静等组、想象组和绘画组,结果表明静等组幼儿平均等待时间最短,只有1.26分钟;想象组幼儿等待时间有所延长,平均6.09分钟;绘画组幼儿等待时间最长,平均11.83分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静等组、想象组还是绘画组,4岁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均显著长于3岁儿童。这证明增加认知卷入度的分心活动(如想象与绘画)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把奖励物的热表征转换为冷表征,从而促进延迟等待时间的增加。当儿童面对诱惑物时,成人可以让其进行想象等认知转化或艺术创作活动,能够有效地减弱儿童的冲动,提高其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涛 《成人教育》2014,(3):95-98
职业延迟满足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放弃暂时满足而追求长远发展的一种能力。基于此,采用职业延迟满足量表,从性别、婚姻状况、出生年代、教龄、学历和职称等维度,对200多位中职教师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职教师的职业延迟满足总体状况良好,不同维度的职业延迟满足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出生年代和职称对于职业延迟满足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1.延迟策略197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ischel界定了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定义: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专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延迟策略(Delay-strategy)是指在延迟满足情境中,儿童会采取各种言行以帮助自己消除或减少因情境而引起的压力,从而延长等待的时间。在延迟策略的研究中,Mischel发现大多数儿童知道并能运用等待的对策。不同年龄幼儿在运用延迟策略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学业延迟满足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水平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5.
学业延迟满足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采用问卷法对1 290名优秀班和平行班的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特点以及与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优秀班的学生比平行班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七年级与八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而这两个年级均优于九年级。总体上,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优秀班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平行班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没有呈现正相关关系。考试焦虑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我控制是个体人格发展的核心,对儿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347名24—48个月的早期儿童为被试,应用情境实验探讨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四个维度的发生时间、特点及各个维度之间发生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时间分别为26、35、36、45个月,证明自我控制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自觉性发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冲动抑制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教育者可以根据自我控制的发生时间,有针对性地对早期儿童的自我控制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7.
学业延迟满足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不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水平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延迟满足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延迟满足研究目前存在的两种典型的研究范式——自我延迟满足范式(SID)和礼物延迟范式(Gift Delay)有待进一步整合。已有的研究主要与儿童期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关,且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延迟满足的研究应在深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研究对象.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时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证明儿童的自控能力不仅对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其品德的形成、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家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延迟满足的过程,是个体能够制定、执行计划,并对自己的行为调控保证达成目的的能力.本文在了解儿童自我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自我控制干预研究领域中主要的技术与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期能为自我控制干预技术和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