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些文学史、小说史和一些研究《镜花缘》的论文多是指出《镜花缘》的反封建思想、民主思想,尤其是作品中反映的男女平等的思想。不可否认,这确是《镜花缘》的价值所在,是其在文学史上能占一席地位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在这里想论述  相似文献   

2.
自《镜花缘》问世起,其思想主旨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关注方式、分析视角和关注焦点等角度看,《镜花缘》思想主旨研究大致经历了侧重伦理教化的古典期、聚焦女性书写与社会问题的新变期和多元观点并存的开拓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镜花缘》思想主旨研究的关注点各有差异,研究者围绕宣扬儒家伦理、弘扬女性才智、批判社会现实和建构社会理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成果颇丰,但亦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选择近十年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研究中的作者、小说"女权"观念、《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比较、论文观点雷同等四个方面,略抒浅见,强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小说作者、文本诸方面深入探讨,以期推动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研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人王之春评论《镜花缘》时说:“小说之《镜花缘》,是欲于《石头记》外,别树一帜者”(《红楼梦卷》第286页,以下注引此书不注书名)。胡适也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5.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抓住《镜花缘》与儿童文学的契合点,从奇异、荒诞、惊险、游戏精神等方面分析《镜花缘》所蕴含的儿童文学特质。阐述要珍惜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从《镜花缘》潜在的宝藏里寻求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幻想文学的本土资源,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集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体的文学巨著。作品以女皇帝武则天开设女科为背景,通过落第秀才唐敖游历海外各国的奇遇,把读者引入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镜花缘》的内容新颖,格调独特,情节离奇,文字优美,寓庄于谐,意味深长,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8.
胡适论《镜花缘》题材内容特点实有三个方面:一女权,二俗弊,三才艺。鲁迅虽有承胡适之论,但总体归《镜花缘》为"才学小说",而致偏颇。《镜花缘》是中国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在世界女权主义文学和女权史上都应该"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其以"才学"为小说,既是时风使然,又是小说穷则思变的结果,而集中写知识女性的才艺生活,实亦别开生面,又新颖之致。  相似文献   

9.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0.
《镜花缘》作为清代才学类小说,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同,但也有许多不同见解,值得研讨。文章认为,在乾嘉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对音韵学和诸艺颇有造诣的李汝珍所创作的《镜花缘》,确实存在着"以小说见才学"的特点和局限,但不应该视之为才学小说。以明清章回小说世情类作品的历史发展的视角作考察,就《镜花缘》描写的内容来审视,《镜花缘》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世情小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