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道德经》是汉民族第一部研究伦理道德的专,《道经》主要揭示天道自然观,《德经》则专指社会人生观,道与德合而观之,则如今天所说之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汉墓出土的《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  相似文献   

3.
老子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老子》是一部哲理韵文  相似文献   

4.
易渡 《红蜻蜓》2023,(15):22-25
<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社会上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种思想流派,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其中形成了学派且影响深远的是道、儒、墨、法四家。道家名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相传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共约五千字,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是《道经》和《德经》的合编;二者的关系是《道经》为经,《德经》为新的阐发,《道经》和《德经》合编符合古书经传合编、师徒作品合编的通例;《道经》是老子亲著,反映了春秋及以上许多古老的观念,透露出浓郁的楚文化信息,《德经》折射出战国时代齐国史影,很可能成于稷下学者环渊之手。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道经”刀章,“德经”44章,共81章,约五千多字。它将自然哲理与社会哲理融为一体,内容十分丰富。今天看来,该书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为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在我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世界上也有颇大的影响,尤以美、德等国为最。据《楚学文库》主编张正明教授介绍:“美国的一家出版公司以空前的高价(按字数算)购买了《老子》英译本的版权,德国的哲学家对《老子》尤为热衷。”“美国的一位建筑师凭借《老子》的理…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胡适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德道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旷世经典,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极其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德道经》的精神能量,有利于学生纯真朴实的上德品质心性的培养和智慧头脑的形成,诵读和领悟《德道经》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学经典的诵读多是以"朗读"和"念诵"为主,教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著述之一的《老子》,从其内容的构成角度看,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道经”部分是对“道”的多角度阐释,“德经”部分则是以“道”为标准对那些不合“道”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老子》一书作了更为细致的理性梳理,以彰显其微观结构的特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立面的统一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毛天路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哲学体系,历有争论。但就其《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说《德道经》)这部先秦典籍中包含的较为深刻、系统的朴素辨证法思想,却受到了高度评价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传,老子是...  相似文献   

12.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其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摘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第227页。注:本文《道德经》原文皆出此书。) “大音希声”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其对“大音”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大音”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针对第四十一章中“建言”后的十二句说:“前六句是指  相似文献   

13.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 《老子》五千言,就其整体结构来说,分为德经、道经。《德经》是老子的本体论。主要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客观世界的反思。《德经》开宗明义就批判了神学,批判了父系家庭制时代的社祭文明,与奴隶制时代的宗庙社稷文明,揭示祭祀之礼是“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并且进一步揭示出了祭祀对象的神是土偶,是刍狗。神的启示之“前识”,是“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信仰主义必然使人走向愚昧,因为信仰主义脱离客观存在,是虚幻的,所以“大丈夫”应该不依附于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科书中的多说现象由来已久。所谓多说现象,是指在同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同一历史年代、地名、人物和事件,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说法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字互异",我们称之谓"多说现象"。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有正文一说,注释为另一说的。如,正文:整个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叫作"春秋五霸";注释为:"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又如,正文:相传《道德经》一书,就是老子所著。注释为,《道德经》又名《老子》。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也有人认为《道德经》应该称作《德道经》。在正文中也有二说的。如司马迁的生年,教科书上写道: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135年——?年),字子长。还有,初中中国历史课本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高中历史课本中则说成是甲午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斅父”语,是古今学者校勘、注释时的一个难点.对这一词的校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徐復老封先生大著《后读书杂志》,深感徐师学养深厚,校勘、训释有方,使我侪受益颇多.然徐著中《老子杂志》和《附录·<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对“斅父”一语的校释恐并非的诂,尚须商兑.拙文就古今诸家及徐老先生校诂“斅父”(或“教父”)的有关问题,略陈陋见,并请徐老和方家指教.《老子》原本为“斅父”,并非为“教父”《老子》“斅父”一语,载该书四十二章.今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德经》,录出有关文句,以便校勘.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崇(投),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员攵)(损)之[而益,益]之而(员攵)(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版)帛书《老子》乙本损缺“學”字,《老子乙本释文·德经》已校补该字,校补为“学”字.今查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楼正本、张君相本、宋微宗本、吴澄本、赵孟兆页)本、明太祖本、草庐本皆作“教父”.但敦煌已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皆同帛本《老子》甲本,而作“學父”.按《老子》原本当作“斅父”,作“学(今简化为‘学’)父”者“学”则是“斅”的省写.顾欢、马叙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可道"章,是为《道经》之"序言"。在此序言中,老子交待了《道经》的思想主题,说明了《道经》的论说对象,解释了论道的概念工具,指出了观道的视角,提示了体道的门径。老子在《道经》首篇作此序言,目的是申明写书宗旨,提示读者要透过名言的"窗",来把握《道经》的思想实质,体悟道体。在"序言"的话语背景下,可以畅解此章章义,明达《道经》全书。  相似文献   

19.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广泛地运用“三”去认识、分析、论述道、德、事、物,其表现形式多样:螺旋上升、步步递进、浑然一体、恍惚之中、拥有法宝、功能特性、绝弃东西、类型划分、分层论述等。过去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不能正确对待“三”的运用。现在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老子关于“三”的运用,并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20.
高顺喜 《师道》2007,(6):20-20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部分,81章,5000余字。书中论宇宙、谈人生、说政治,纵横捭阖,包罗万象,言近旨远。近日捧读,发现书中的一些哲学观点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