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时代,客观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性的思维来思考人类新闻传播业的走向或趋势,不能总是在"传统新闻传播业"的框架、格局内描述和反映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网络时代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而新闻传播模式的诸多变革、新闻"产消者"的一体化、融合新闻的勃兴以及新闻的图像化传播趋势等,可能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开启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产业、媒介产业、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以立体高速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以渐趋普及的多媒体电脑、电视、手机作为收发工具,融采编摄演于一体,集声字图像于一身,聚眼耳脑手于一瞬,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多渠道、极具开放性的传播体系。在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成为当今电视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姜山 《报刊之友》2013,(3):103-106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汹涌袭来,传统媒介在白炽化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机遇,相继走上了与网络相互融合的探索旅途,其中网络广播便是广播媒体自身生存方式的一次嬗变。而“云传播”概念的提出,又为新的阶段网络广播的“全民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而这又势必使网络广播成为全面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推手。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媒介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也导致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介融合日益成为人们在媒介传播中的焦点实践,形成了媒介内容整合的信息消费、网络整合、媒介平台整合;此外,媒体的融合促进了媒体市场的结合,对传统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我们对媒介新生态下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产生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陆萍 《新闻战线》2015,(5):135-136
本文从微时代的界定和特征入手,对微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方式和挑战做了研究阐述,以此辨析英语教学所受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更是飞速前进并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其中,微信、微博、微公益等一些以微为标准的新兴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兴媒介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承载着这一现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微时代。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上,很多人对每一次出现的新传播技术都做过关于其影响世界和本行业发展的种种设想。有人报以无限的热情,断定技术发展会带给这个世界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有人抽身而出,冷眼旁观——因为在他们看来,技术只是技术,它能决定起点,但无法决定终点。其实,关于媒介新技术带来的传播趋势与手段的改变,简单的判断都注定被现实证伪。  相似文献   

7.
杨和宝 《新闻世界》2011,(6):104-105
以传播新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在改善大众生活的同时,带来了诸如垃圾信息泛滥、不良信息广泛传播、网络暴力盛行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在挖掘新媒体"失范"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革新管理观念与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与道德自律等多条对策,以实现网络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新民 《新闻窗》2006,(1):11-13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和传输,接收手段层出不穷,昔日拥有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时代”的辉煌渐渐发生变化,“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立足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试图对后电视时代概念予以界定,并探讨电视传媒在这一时代的生态、质态、形态和业态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袁珂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10-211
从日常生活的各类“迷”现象入手,浅析媒介对“迷”的形成影响,分析“媒介迷”的特征,探讨对“媒介迷”的正确引导,以及“迷文化”的升华作用.“媒介迷”是特殊的受众群体,该集合有着正负双重功能,善用“媒介迷”,是“迷文化”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今天感受的媒体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技术的发展推进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我们今天在体验着互联网所有的技术性功能的同时,正在感受到它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的影响.感受着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的巨大推动力量。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将把每个社会成员与人类的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今天感受的媒体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技术的发展推进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我们今天在体验着互联网所有的技术性功能的同时,正在感受到它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的影响,感受着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的巨大推动力量。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将把每个社会成员与人类的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完善自身,是广播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学现象,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市场经济、政策导向等要素的助推不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对于媒介融合的动力、性质和界定,已有学者就技术决定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文化研究等视角进行了论述。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现象出现后主要研究成果的论述,对于理解媒介融合的双重话语属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媒介融合的定义可以从技术、内容、体制、文化等方面进行辨识。未来媒介融合可能发生在平台终端的智能化整合,以及传媒业融合创新路径中的新举措。这些可能性既存在于技术提速与政策利好的双重鼓励下,也需要人作为传播主体的能动性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传播是一个建构话语体系的时代。央视频App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融合跨出的关键性举措和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典范,上线两年多来其微博官方账号多次以“出圈”呈现数字化转型融合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央视频在一次次努力拥抱年轻用户的“出圈”“破圈”变革中,尝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节目形式融合,是突破大众文化与亚文化界限感的语态尝试,也是深陷流量旋涡被商业逻辑支配的意识使然。本文对央视频App“出圈”式传播语态变革进行了分析,解读其新潮互动的节目形态、“网感”化的亲民语言和传播语态、表达方式背后的认知机制,揭示其作为特定话语策略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莉  孙佳乐 《新闻世界》2010,(11):174-175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论述了电子媒介所构筑的媒介情境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考察在新的媒介情境中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指出因网民集聚、人际传播的出现、交往的实现,使得网络促成了"地域"的消失,又因受众个人因素等多重局限,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知沟"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单一媒介平台无法具备足够的传播力和掌控全部消费者注意力的能力,于是,"全媒体传播"的概念与探索应运而生。从全媒体的传播渠道来看,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手段,可以协同不同的传播平台,对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受众全覆盖,最大限度到达目标受众。以富阳日报为例,它是一张覆盖63万人口的区域报纸,去年以来报社通过及时组建全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全媒体大餐"。  相似文献   

17.
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内容生产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演变,各种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朝着多渠道联动互通的趋势融合.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媒介融合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同时也出现了技术偏向,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字时代,各类新媒体纷纷涌现并以融合的态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经营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是现今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笔者就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劣势、以及提高传统媒体素养的方式等层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钱增 《网络传播》2007,(8):50-51
“媒介融合”是当下新闻理论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除了“媒介融合”之外,还有“融合媒介”、“融合新闻”等诸概念也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其核心的观点即是“融合”:以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前提,以网络传播迅猛发展为背景,曾经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体、报道形式、传播形态正悄悄地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进行着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严卫宏 《今传媒》2011,(8):82-83
本文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网络传播的长期观察,归纳出了以下五个特点:多渠道和多形式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受众规模日益增大;网络互动日益深入;网络平台将各娱乐节目集中展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内容合作上日趋紧密。这些结论有助于揭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进军网络媒体的规律,为电视媒体的相关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