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0岁,上网人数中的50%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生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网络在高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普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对其文化学习的巨大影响和冲击,如何主动迎接挑战,又怎样因势利导、兴利除害,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0岁,上网人数中的50%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生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网络在高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普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发…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网络引发了大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网络: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忻 《职业教育研究》2005,(11):133-134
人类文明已迈入21世纪,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呼啸而来.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中学生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既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  相似文献   

6.
张凯 《现代语文》2006,(8):90-90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互联网正象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媒体革命,它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增强了实践主体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弘扬了人类主动求索、应对挑战的实践智慧,造成尽多可能性空间。网络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和国家的限制,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也给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同时网络技术也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校园网文化建设,开辟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赵录贵 《高教论坛》2005,(1):37-39,158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给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加大网络及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网络引发了大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因特网的建成与发展,给整个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手段经历了又一次质的飞跃。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为世界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人类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与好处的同时,又带来诸多负面、消极的方面,而“网瘾综合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在互联网中消极沉沦,甚至误入歧途。作为“培育人、塑造人、武装人“的学校如何在信息网络时代把握机遇,做好新世纪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是非的判断,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和对德育的鉴别能力模式已难于适应,这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对德育的鉴别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探讨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对此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荆悦 《林区教学》2008,(1):39-40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判断上的质变,已给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对高职德育教育的影响也日见其盛,网络不仅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和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成为初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渗透,通过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全面培养思想素养和道德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平时的教育教学捕捉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并运用合理方式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使数学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呢?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给教师教学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4.
刘畅 《亚太教育》2019,(1):91-91
进入新世纪以后,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对学生德育教育更加重视。而近些年,随着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普及,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冲击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本文分析了新世纪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德育教育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直接冲击和挑战着高校德育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搞好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给现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必须再思考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少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德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教育的结果。我们观察,目前小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知行脱节的现状。为此我们专门作了一项调查。在调查结果中,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友善的问题都能作出非常正确的回答。然而,现实中却并未出现如此美好的现象。可见,学生的道德认识未能转化为行为,已有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所以,我们借助“友善品质培养”这个契机,尝试了“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小手,大家手拉手”的德育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18.
杨文媛 《广西教育》2009,(3):42-43,51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的发展,德育本身的内涵已大大拓宽,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传统德育教育的功能,改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空洞”“无法实现”的教育现象。可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于德育教育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德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真正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很低,控制力也不强,而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因此常常会陷入网络游戏、网聊中。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小学生在网络形势下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难度较大的问题。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教师应该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提出新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德育教育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心理辅导给中学德育教育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心理辅导毕竟不是德育教育。因此,我们既不能将德育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问题德育化。显而易见,能否科学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已成为中学德育教育者出色地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