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实数集上有理分函数:y=(ax~2+bx+c)/(a’x~2+b’x+c’)其中分子与分母是互质的多项(或单项式),且a和a’都不为零.关于求这类有理分函数的极值,书(1)中介绍了判别式法求得的y_(max)(极大值)和y(min)(极小值)它们可能都是函数(I)的极值,也可能有一个不是(I)的极值(参见文(2)).那么,利用判别式法求函数(I)的极值时,究竟何时正确?何时错误?其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在解析几何中,有这样一类轨迹问题,求曲线C_2使它与曲线系C_1相切.详言之:如果对于曲线C_2上的每一点在曲线系C_1中总有一条曲线在该点与C_2相切,我们称曲线C_2为曲线系C_1的包络.求曲线系的包络是微积分研究的内容,要用到高等数学的方法.本文将给出一类曲线系的包络的初等解法。例如:半径相等的圆系方程(x-X_0)~2  相似文献   

3.
用判别式法求分式函数值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判别式法求二次分式函数的值域实质上是利用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将二次分式函数变形为关于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借助方程的判别式求值域.根据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求型如 y=a_1sinx b_1cosx c_1/a_2sinx b_2cosx c_2的函数值域,常规解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把原函数变形为 sin(x (?))=F(y)型,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解不等式|F(y)|≤1(通常为无理不等式);二是利用万能公式变形转化为关于 tan(x/2)的二次方程,利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求解.这两种解法固然可行,但过程繁琐、冗长.下面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三角方程“判别式”法,首先我们证明一个定理.  相似文献   

5.
李林 《学苑教育》2012,(16):94-94
函数y=a2x^2+b2x+c2/a1x^2+b1x+c1的值域在当a1x^++61x+c1=0与a2x^2+b2x+c2=0无公共解时,可用判别式求得,否则不能直接由判别式求值域.  相似文献   

6.
函数y=a2x2 b2x c2/a1x2 b1x c1的值域在当a1x2 b1x c1=0与a2x2 b2x c2=0无公共解时,可用判别式求得,否则不能直接由判别式得到.  相似文献   

7.
对于形如y=(dx~2 ex f)/(ax~2 bx c)(a·d≠0)的函数,求其值域常用判别式法.但对于函数的自然定义域不是R的情形(注:这里的自然定义域是指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文[1]对这种情形均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但是在去掉由△≥0得到的y范围中的增根时,只对△=0时对应的y值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在诸多求值域方法中,“判别式法”最易出错。在某些具体问题中,由于讨论不全面,往往造成扩大值域的范围。例如:某同学在求函数:y=2/(x~2 x 5)的值域时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函数的定义域知,X是任意实数,这就是说,对于任意实数X方程(1)都成立,即任意实数都是方程(1)的根,因此必有判别式△≥0,即△=(y+1)~2-4(y-1)~2≥0,解得(1/3)≤y≤3.也就是说在X取实数时,y有极小值(1/3)和极大值3.这种求极值的方法简单易行.然而如不注意便可发生错误,近年来不少书刊里都发生了类似下面两例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作为中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的数学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数学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应时时予以关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现将自己在教极值问题时的体会和做法,通过下面几个例子,说明是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求极值除课本上讲的求法外,笔者应用学生已学过的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极值。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数学是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利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求分式函数值域时可能发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确定形如:a(y)x~2 b(y)x c(y)=0的隐函数和y=φ(X)/(Ψ(X))分式函数的值域,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文章提出用判别式求分式函数的最值或值域,又有不少文章对这类解法提出“辨析”、“商讨”。这已持续了十多年,本文想就中学教材及学生实际,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一、用判别式求分式函数最值或值域,无可靠的理论依据。即使侥幸得到正确结果,也只仅对某些特定函数。因此,作为解这类问题的一种方法,不能得到认可。用判别式求最值,对分式函数基本是如下程序,已知函数y=f(x)/g(x) ① (其中f(x)及g(x)是不高于二次的多项式且连续,或是双二次式) 化为yg(x)=f(x)。②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若a~2 b~2≠0,函数y=asinθ bcosθ有最大值(a~2 b~2)~(1/2),最小值-(a~2 b~2)~(1/2)。下面举例说明这一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求函数的值域是高考数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出现的频率高。用判别式法求函数的值域是常见常用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出现二次函数的形式的函数都能用判别式法,有些函数求值域是不能用判别式法的。什么情况下能直接用,什么情况下不能直接用呢?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当分式函数的定义域为一切实数时.可以直接用判别式法。将问题转化为关于以X为未知数(y看作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得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已知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求相应切点坐标,一般是要解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其实,可直接将切线方程按“切点式”进行“分离变换”而求得,以下举例说明之。例1 直线5~(1/2)x+6~(1/2)y-3=0是双曲线x~2-y~2=1一切线,求出相应的切点坐标。解:因为双曲线x~2/3-y~2=1的“切点式”切线方程为:x_0x/3-y_0y=1,(*),现把5~(1/2)x=6~(1/2)y-3=0化成(*)的形式:5~(1/2)x/2-(-6~(1/2)/3)y=1,对照(*)可知切点坐标为(5~(1/2),-6~(1/2)/2)。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追赶类问题时,通过比较位移、时间等物理量来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遇是常见的思维方法。笔者发现,如果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和一元二次函数的极值来解析追赶类问题,不仅能理解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下面先对追赶类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列出一般情况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移与时间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理解其物理意义,再用判别式和函数的极值表示相遇条件,然后举例说明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付云天 《中学理科》2005,(7):11-11,14
高中阶段求函数的值域是没有通法的,与定义域不同,它不可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而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求之.函数的值域是由其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决定的,求函数值域,不但要重视对应法则的作用,而且要特别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