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幼时记趣》,我们每每会被沈复先生在文中体现出的童心、童趣所打动。不过,你思考过没有,沈复先生儿时的这份“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展开探究性阅读,来追溯其“趣”之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2.
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物外之趣”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本文试图从“读中感悟,写中提高”两个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勤读多练,写出“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3.
《童趣》一文,作者就两件小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了“物外之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物外之趣”,并把“物外之趣”的思想运用到阅读与创作中去,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作了有益的尝试。[片断]师:作者通过两件小事来表现“物外之趣”,你认为什么是“物外之趣”呢?能联系课文说一说吗?生:所谓“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比如,蚊子就是蚊子,作者把它想象成白鹤飞舞,这就是“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4.
李艳 《文教资料》2010,(3):9-11
儿童散文是通过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所创设的独特氛围和独特情愫来拨动读者的心弦.使其动情动容。因此,儿童散文创作,关键是应该具备“真”与“趣”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趣皮士     
《初中生》2011,(25)
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钱,有诗意,有品位,够率真,有精力,讲究生活质量,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注重旅行创造的生活价值。“趣”字由“走”和“取”组成,即在行走中取得有价值的收获才算是有趣。趣皮士们希望人生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高质量的,是值得怀念的。  相似文献   

6.
“趣”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涵义包括两大类:非审美系统之义和审美系统之义。前者主要包括作为趋向、趋附,催促、催办,从速、赶紧,随便、随意之义;后者主要包括作为旨趣、意味,情趣、情致,风致、情态,兴致、兴趣,志趣、趣尚之义。“趣”的后一系统涵义,从内在接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组构出了“趣”作为审美范畴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一种教学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那么该如何去激“情”导“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8.
“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趣”主要作为动词和副词的词性出现,表现出非审美系统之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在用于人物品评的同时,伸展到论文谈艺中,显示出了“趣”的多种审美涵义;三、唐代,以“趣”评诗论文较之以前虽不见大增,但个别诗论家从理论抽绎的高度将“趣”予以了升格。  相似文献   

9.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头,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的趣味。它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趣。主要表现在意趣、情趣、兴趣、乐趣和童趣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趣”     
谈“趣”、道“趣”,必先弄清何为“趣”。“趣”,“风趣”抑或“情趣”。前者言谈诙谐幽默,饶有兴味,后者情感风雅细腻;格调高雅。“趣”谈朝霞,就从这两方面谈起。  相似文献   

11.
张驰 《今日教育》2006,(2):45-46
“言为心生,乐由情起”,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情”便是音乐的“灵魂”,幼儿概莫例外。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自己的情感之手去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激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任务。而“感受和表现”,是音乐教育的宗旨,音乐教育最终应放在“情趣”二字上,即“激情诱趣”。  相似文献   

12.
趣对人生     
在同样的逆境中,有人感到郁闷烦恼,度日如年;有人却觉得丰富多彩,光阴如飞。考其差别,除了对人生意义的认知不同,还在于一个“趣”字。  相似文献   

13.
声勇宏 《教师》2012,(25):90-91
育“趣”养“志”的体育课堂说的是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调动和培育学生强身健体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合个人发震斓需要的顽强意志和健全人格。这种“趣”具体有体验生命活动的舒适之趣.与他人协作的和谐之趣,获得知识的满足之趣,技能提高的惬意之趣,战胜困难的超越之趣,自我达标的成就之趣.被人认可.的自豪之趣,等等。这种“志”具体有以体育促进个人快乐发展的愉悦情志.增强.体力和智力的顽强意志,强身健体而战胜困难的斗志,等等。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育“趣”养“志”,我以为如下几个策略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4.
“趣”笛     
黄婷 《小学生》2010,(10):1-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竖笛教学中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吹奏兴趣呢?笔者通过思索与实践,尝试着抓住“兴趣”这把金钥匙,从“引趣——激趣——生趣——品趣——乐趣”入手,贯穿于竖笛教学的始终,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竖笛的兴趣、乐趣、情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召唤下,更乐下走进竖笛之家,与教师共同吹响美妙的“趣”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树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借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观点:那就是在“小”字上做文章.在“真”字上做研究。在“趣”字上下工夫。概括起来就是要了解童心、激发童趣、培育童情、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他们的思想.用成人的语言去代替他们的语言,“把天真烂漫的儿童教成老态龙钟的学究。”  相似文献   

16.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优”,生“优”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宁可低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课堂的构建逐渐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添加“智”和“趣”这两种关键性“佐料”,以“趣”引“思”,以“知”启“智”,以“爱”生“智”,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以发挥,让每个学生的思维真正生长出来,打造“智”“趣”交融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是需要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更要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让学生去感悟、去感知、去体验,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  相似文献   

19.
例谈“趣难词”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难词”是指在构词手段上谐音替代、隐实示虚,在词义理解上令人生难,在表达效果上富于奇巧智趣之词。此类词,为数甚多但未得充分重视。通过对此类典型例词的释析,抽象出其主要特征,期望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赏析】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经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生出许多“物外之趣”。《幼时记趣》这篇文章运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几个侧面生动地记述了童年的生活趣事。先总叙“物外之趣”——紧扣“明察秋毫”。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及由此生发出的盎然童趣,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其中“细察其纹理”“,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后分叙“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