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不断耳闻在校学生自杀事件,痛惜之情萦绕于心。为什么这些学生的生命力如此脆弱?虽然社会变革带来的竞争压力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面对压力的人生选择很多,他们为什么选择死?他们究竟是如何理解生和死的呢?这是一个生死观问题。我国教育虽然也包括人生观教育,但它多是从人生理想的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生命教育构建现代生死观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眼前的天地之间,无数的生命体竞相创生、成长、发育,但同时也在衰老、枯萎、死亡。每个有正常寿命者,除必须面对自我之死的恐惧外,还必然要承受亲友过世的深重痛苦,这可以说造成了人生最大的不和谐。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提供给广大公众的生死观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战争年代中以“不怕死”为核心观念的内容与体系上,这已大大滞后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造成了现代中国人许多生死困惑,甚至严重的生死问题,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有必要通过生命教育来重构以“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及“由死观生”为核心价值的生死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死亡观是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根本观点,西方生死观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综观西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开展状况,梳理其特征,对我国开展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学校仍然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成绩所带给学校与社会的影响.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实?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还得归责于相关社会群体以及有关部门对我们教育的总体导向.虽然说到处都在讲"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但落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一理想往往都成为空谈.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到了哪里?是不是没有了成绩我们就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有很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直都比较困惑——是要让学生快乐地健康成长,还是要逼着学生先考进一所大学,然后再进行人生的二度规划?诚然,上大学是一张门票,没有这一张门票我们可能就看不到一场精彩的演出,但是,人生不仅仅在于欣赏一场演唱会,其实我们本来就可以成为这场演出的主角.作为一名教师,眼光应更加长远,而作为一名班主任,则更应当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去规划他们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现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生死有深度的理解,更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信仰和生命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生死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这些不经意的问题,如今不能再不“经意”了。校园频现的花季少年自杀现象已经引起我们多少次心灵的震撼。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他们从教育中理解了生、理解了死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功利思想浓重,它在客观上更多是在培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导致青少年学生在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总是处在蒙昧状态。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1日在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一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呼吁“我国青少年亟待普及死亡教育”,“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死亡教育真的能走进课堂”。为此我对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死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内容和可能途径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他,14岁;她,50岁;他们是师生,确切地说,如今,他们是生死相对的师生。为什么老师视如正常的批评,学生却为之轻生,为什么同一件事情,老师和学生却有大相径庭的看法?是哪一点,刺破了生命的底线? 几滴墨水,一条生命,是什么使这原本毫不相干的二者成为因果?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相似文献   

10.
生死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张载以气之聚散来说明生死现象,并通过气散不灭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超越生死。但张载对散归于太虚之中的气会怎样和道德生命如何永恒这两个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王夫之在继承张载气化生死论的基础上指出,人生前的善恶在其死后会化为清浊、昏明之气而留存于天地之间,并对后来的宇宙生化和人间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既要"安生安死",还要"全生全归"。王夫之的这一善恶生死观既解决了张载所遗留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刻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学校在这一事件中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平等相处的环境?难道我们的教育者就真的无视学生的自尊,只能用错误的方式去纠正错误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经历这一事件时,表现出如此脆弱的心理,轻易选择了轻生?难道他不珍爱生命吗? 是我们的老师错了,还是我们的教育错了?是我们的孩子错了,还是我们的家长错了?  相似文献   

12.
王新梅 《河南教育》2005,(11):42-43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学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认为谈死是不吉利的 ,因此 ,千百年来最避违这个话题。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缺乏生死心理素质教育 ,导致邪教乘虚而入 ,使有些人产生不正确的生死观。本文呼吁要教育青少年明确生死心理素质的意义 ,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4.
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和死”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生与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所以,学前教育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生与死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杨哲 《班主任》2006,(2):40-40
最近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有一所中学举行阶段性考试,某班总考第一的学生却没来.老师说他的爷爷死了,全班竟是一片欢呼声.原来学生们认为他当教授的爷爷死了,这次他肯定考不了第一,以后也很难再当第一……看完报道后,我颇有感触.为什么本应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学校里竟有如此冷漠的学生呢?为什么学生会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又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一群学生竟把一只只青蛙活活地剥皮以取乐,把一只只蜻蜒从脚到头一点点撕烂并以此为游戏呢?他们为什么对生命如此的冷漠呢?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要负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局外人》带给我的首先是困惑.我一直不明白:默而索为什么对母亲的死如此冷漠?他为什么要杀死那个阿拉伯人?为什么在法庭上他会对自己的生死如此无动于衷?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加缪组成他“三个荒谬”的著作都是以“死亡”开篇——《局外人》:“妈妈”之死,《西西弗的神话》:“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卡利古拉》则是主人公卡利古拉的恋人德鲁西娅之死.三部作品,或以“死亡”作为全部情节的动因,或以对“死亡”的言说作为立论的前提.我深深地为西方思想传统中这种面对死亡言说人生的方式所折服,心中缠绕了几年的困惑也因之而释解.轻松之余,愿以自己在释疑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沉重,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传媒空前发展,造就了青少年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问题,为此,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及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关注、关爱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是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育事件在常常提醒着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关注——为什么部分学生违纪后对老师的批评教育都采用消极抵触情绪与态度?为什么他们会用犯更多的错误来对抗教师的教育,自甘消沉?为什么他们会令家庭头痛,令学校的老师、同学厌恶,甚至遭到社会拒绝?这沉重的代价难道只是“他们”的过错?其实,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生死智慧主要涵盖了重生贵生、乐生哀死、生死必然、生死气化、生死价值、死亡超越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历代儒者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这对现代人树立科学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了二年或三年的技能到企业后还不知从何着手,表现得一无所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学校教育还不能实现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因而笔者尝试在<计算机动画设计-Flash>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来改善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许多问题最先是从西方国家表现出来的,不过现在几乎已是人类普遍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去倾听如此困难,--特别是男孩们?为什么许多孩子被赶出学校?为什么青少年自杀和吸毒率如此之高?是什么导致了学校暴力?我们能对上述问题一言蔽之:教育是否与我们时代的真正需求相匹配?比起以前,我们更需要发现一种新的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