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树林     
小树林是洱海南岸、洱海公园旁的一片柳树林.小树林内一半是浅滩、一半是草地.浅滩在阳光下,草地在柳树下.这里春天一片嫩绿,夏天一片墨绿,再加上柔柔的草地和幽幽的洱海,风景这边独好.当然,这里最有吸引力的时光,要数炎炎的夏日.  相似文献   

2.
洱海行吟     
杨丽 《大理文化》2021,(2):76-78
第一次见到洱海,是在三十多年前,刚刚小学三年级的我跟着爸爸来到下关登上团山公园,当广阔的洱海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泓碧波万顷的水域映入我的眼帘,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被洱海深邃的蓝、纯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这是生长在大山深处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远的远方,第一次感受宽阔博大的含义.后来我来到洱海边工作、生活,对洱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拜访     
睁开双眼,惊讶于树枝一夜这间复活. 在湛蓝又略带寒意的山头,芽笋如同被神仙魔棒锊过一般,在枯桠这间冒出;远处白皑皑的山头层次分明地从墨绿到青绿,为大地上了粉妆.  相似文献   

4.
点苍山揽绿     
谁见过这样的绿?十九座并列着的山峰身披一袭青纱,山野宛若层层翡翠.绿得厚实,绿得极富层次:墨绿、深绿、浅绿、嫩绿、葱绿……使人觉得淅淅沥沥的雨丝是绿的,温柔清馨的风是绿的,清爽湿润的空气也是绿的,仿佛天地中也闪烁着朦胧的绿韻!  相似文献   

5.
记忆中的鱼     
王超英 《大理文化》2013,(10):51-52
我出生在上关镇河尾村,当时称河尾大队。河尾这个村名因这里是弥苴河的入海口而得名。那时洱海出水口的高程要比现在高得多,雨季的洱海水域延伸至现在的洱源县邓川镇,因此水域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各种水生动植物的乐园,也让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一样的乐趣。家乡历史上有"鱼土锅"的称呼,鱼很喜欢洄游到这里觅食、产卵、栖息。从小泡在水边的我们,能一眼认出那些从脚边一溜而过的鱼儿的名称。从洱海里捕捞上来的鱼就有大眼鱼(俗称老头  相似文献   

6.
正一部《环湖一周》捧在手里时,我最先看到的是北雁的名字。逆着沙沙而来的时光,我从北雁的现在看向他的以往,终于看到了他的童年。那时候他住在一个多湖的县份,每天清晨或者午后,他从古意幽深的小巷里望出去,目光触到的是一片片水域。老家的  相似文献   

7.
花木笺     
正最喜那株禾雀花院中有株禾雀花,满院葱茏。刚接手院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株花的名字,因为入眼皆是绿色的藤蔓,一直以为只是一株不知名的藤。至于会不会开花,花长什么样,全凭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藤呵,根茎部分单根的藤有小臂粗细,灰色的树皮略显粗糙。长蛇般的藤蔓缠绕着,拧成麻花状,倚靠着一截树桩直立着,长一人多高后开始自由地向四周辐射开去。嫩藤由粗变细,像放出去的风筝,无拘无束地生长。新长出的藤细细的,嫩绿的颜色特别鲜亮,和老叶片的墨绿相互  相似文献   

8.
舒蕪 《中国文化》2007,(3):216-219
母親教我尊重女性,不是言教是身教.她是不幸的女性,平凡的女性,可是女性的尊嚴在她身上閃閃發光.我是她唯一的兒子,完全在她的這道光的照耀煦育下成長,不可能不尊重女性.……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风铃     
"李思勉,你的包裹".随着叫声,一个小纸盒已放在我书桌上.一看地址,我就知道是谁寄的,我以为是一套裙子或是一个布娃娃,因为明天就是我十六岁的生日了.我便拆开来看,我愣住啦,一串风铃!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便使劲揉了揉,真的是一串风铃,一串非常精致的风铃.噢,我明白了,原来是他.  相似文献   

10.
当我无意中得知弗格森的薪水足足是我的两倍之多时,我忍不住咒骂起来.没错,我知道弗格森的薪水可能会比我多,因为他是我们的部门经理.可是在我看来,他做的事情并不比我们多,甚至比我们还要少,大部分时候他只需要下达几个任务给我们就行了.我的意思是,老板不应该付给他这么多的薪水.毕竟他的工作如此安稳而且轻松.  相似文献   

11.
山里有病人     
人是会生病的,谁都有过这种无奈. 以前我经常生病,每次都病得非住院不可,而且一住就是几个星期.那时候我在一家很不错的国有企业工作,公费医疗给了我有力的支撑,所以我从不担心住院所需的费用.我担心的是生命的脆弱,换句话说,就是怕死.  相似文献   

12.
小路情     
这条两旁只有房屋的小路,不长,也不宽…… 在我还不认识它的时候,小路时常尘土飞扬.有时尘土会弥漫在小路的上空,飞进茅草房,染黄了古朴的农家小院.雨季,小路被雨润湿了,空中是一股股泥浆的腥味.泥巴粘在了每个走过小路人的鞋上.这一切我未曾目睹过,是父亲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3.
那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第一感觉就想把它挂了,因为我经常接到人家打错的电话.但想不到居然是一个感谢我的电话,一句"安臣兄,你肯定不记得我了?"让人倍感亲切,仅看那号码,还真不知是哪的,但等话匣打开后,才弄清对方是谁,电话未放下我不自觉地掉入了回忆中.  相似文献   

14.
火把节之夜     
夏日,妖桃艳李本来就是令人叫绝的美景.可我要告诉你,更美更绝的是我故乡的火把节之夜. 俗说话:"火把节,火把节,不扎火把不过节",所以,火把节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忙着扎火把了.  相似文献   

15.
听说,你要回去了.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 你问我,有哪些地方是要替我再去转转,哪些人要代我去见见. 要说,还真不少呢! 古城人民路,肯定是要去的,要花时间一家店一家店地逛,尤其是下半段,几乎每一家都有故事.海豚阿德家的书,虽然不打折,但精品不少,都是阿德亲手挑的.还有每天在书上睡觉的学术猫“袜套”,袜套在大理在微博上可是名人哦.午后,傍晚,懒懒地坐在二楼临床的位置逗猫玩儿,我之所以不说看书,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说看书,尤其是阿德书店里的那些书,几乎不太可能.阿德那里的书,我个人觉得不少适合深夜读、反复读.  相似文献   

16.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喜爱夜读     
到了夜晚,我哪里都不去.即使周末被朋友拉去聚会,也慌慌地想回家.想回家,其实是回到我那间简陋的、拥挤的书房去.  相似文献   

18.
山地散板     
唢呐 从小我就不喜欢听唢呐,总觉得那些呜哩哇啦的声音很嘈杂,很干燥.而我所居住的这个山区小镇,由于民族聚居的环境,唢呐声是随耳可闻的,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开.每每这时,我的耳朵总是以一种本能的抗拒来配合我的感觉.我从没试过去了解唢呐,去欣赏它,甚至我从没把它当作一种乐音.这样的情形一直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那些年月里,唢呐于我是遥远的.  相似文献   

19.
与书店相遇     
一 从小生长于穷乡僻壤的山村,父亲早年在村子里当过几年民办教师.按说,我最先见到的书应该是小学课本,或者是父亲的教参书籍.但是,在童年的记忆中,我最先见到的书是《毛泽东选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字,只知道那书是用线装订的,封面和封底都是硬纸壳,硬纸壳套进红色的塑料书壳里,书很厚,也很沉.我知道的这种书,家里有好几本.我...  相似文献   

20.
三尾鱼     
这是一个有关三尾鱼和我之间的故事. 先讲阿彩吧!阿彩是第一个进入我私人空间的小生灵,它是我在一次野外的踏青中意外获得的小青鱼.它的模样较相同种类的鱼来说很不一致,仿佛它那与众不同的可爱身形和身上五彩的鳞片就注定了要跟我相识相知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