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北地区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及靖难之役之后,多数村落遭到破坏,人口骤减。明代前期在政府的主导下,经过移民而重构的村落在华北地区村落社会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断的移民在华北的村落社会中逐渐形成了"民多散居、零星聚居、土客混居"的局面。目前华北地区的很多村落是在洪武与永乐年间的移民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明代贵州的移民种类主要有军事移民、民籍移民和仕宦谪迁三类,其中军事移民的数量最多,影响也最深远。笔者保守估计,明初仅军事移民的人数就超过一百万。一百多万的汉族移民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和民族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代四川双籍地进士共146人,这既是特殊的进士群体,又是独具特色的移民群体。该群体发展历程表明其大规模移民应在弘治以前;该群体原籍地分布状况既表明其来源的地域非常广泛,又表明其移民水平并不高;该群体户籍类别构成情况表明其成员多为军籍士子,同时也表明其移民的主要模式是军事移民。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从明王朝为了保护滇黔交通线、防范水西土司和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反抗,安顺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及本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三方面分析了明代安顺地区移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云南的外来移民一直是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依据族谱、县志、档案资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明朝这一时期汉族移民来源地进行研究,对云南现代汉族居民的祖先进行初步探究。明朝时期大量外省籍移民以多种方式从江南各地移居云南,其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军士武卒、商贩、流官、被谪戍云南的官吏、流放的富豪、充军的罪犯等汉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明王朝为了保护滇黔交通线、防范水西土司和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反抗,安顺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及本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三方面分析了明代安顺地区移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屯垦移民是中国古代开发边疆、稳定地方的重要治理措施,移民文化亦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以征西将军沐英为先导、以屏蔽蒙番为目标,将跟随西征的将士、家属及其他各色人等迁往洮州。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江淮地区,带来了内地江淮地区的文化,在洮州形成了具有江淮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现了洮州区域文化和江淮文化多元融合的特色,有些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8.
屯垦移民是中国古代开发边疆、稳定地方的重要治理措施,移民文化亦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以征西将军沐英为先导、以屏蔽蒙番为目标,将跟随西征的将士、家属及其他各色人等迁往洮州。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江淮地区,带来了内地江淮地区的文化,在洮州形成了具有江淮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现了洮州区域文化和江淮文化多元融合的特色,有些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9.
金元以来胶东地区灾害频发,战乱不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或迁徙。明初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胶东地区建立了众多卫、所,陆续地从刚平定的四川一带迁来大量军籍移民,与当地居民通婚并繁衍下来。由于明中期天灾不断,倭患侵扰,大量土著居民渡海移民关外,导致当地土著人口比例下降。剩下的土著姓氏,或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迁居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或因“先世失考”,后世讹传附会,从而造成了掖县(今莱州市)居民中明初四川移民后裔的高比例。  相似文献   

10.
11.
甘青藏区,是藏族和中原、北方草原地区交往的交通要道,历代中央王朝对该区治理十分重视。明朝,为防止蒙藏联合,在甘青藏区建立了军事卫所并实行土流参治的行政设置。这一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央对甘青藏区的控制,亦促进了甘青藏区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景区是青海最具影响力的景区,把它建设成为低碳旅游景区,对青海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低碳理念,分析了青海湖低碳景区建设的优势和挑战,进而提出科学规划和建设景区,提倡低碳环保;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低碳理念培训,倡导低碳旅行观念;景区配置低碳旅游设施;推进景区旅游智能化发展;培养低碳旅游专业人才等五个方面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3.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明朝施行让士兵以军营为家,世代为军的军户制和戍边、屯田并重,军户固定于某一卫所,以及因此而衍生的清军、勾军制度。强迫军士在服役卫所世代为军,使得大部分驻卫军士逐渐演变为当地居民,成了事实上的军事移民。军户制本身以及清军、勾军被抓的壮丁和战争及勾军产生的大量逃兵,也都以不同形式成了某地的移民。黄河三角洲腹地惠民县的一些村史和谱牒证明了军事移民的大量存在。明朝的军事移民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这些军事移民为开发边疆、巩固国防,为全国各民族的交流融汇,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喧闹的鸟岛,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辽阔的天然牧场,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寺院加上久远迷人的神话传说,充满神奇梦幻般的色彩.盛大的祭海活动更是青海湖文化中最具有神秘色彩而又多元并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我省鲜明而丰富的高原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壮美自然景观,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精心打造“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大力推动我省相关州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海藏族服饰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特点显著的一族。服饰艺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反映,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其服饰的形成与传承,都与自然环境和其特定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青海藏族教师双语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青海藏族教师以双语及双语教学态度研究表明,藏族双语教师对母语的态度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是认识,责任,情感交织的肯定态度,对汉语持积极的,且具较高层次的理性态度,他们认为双语教学有利于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开发民族学生的智力及及各种潜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他们对目前双语教学现状并不满意,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培养合格的双语合格的双语教师及藏汉双程课程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明代自成祖开始崇好藏传佛教,宦官也因之深受影响。不仅其佛教信仰中有藏传佛教的因素,而且与藏僧间也多有交往与过从。宦官的汲引也往往成为藏僧得与皇室亲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