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喷泉实验可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有机溶剂或特定溶液的性质,或在装置内外压强变化时引发的实验现象。现就喷泉实验原理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喷泉实验是初高中化学经典的演示实验,借助喷泉实验,既可以了解气体溶解度规律,又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压强在化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采用生活中的泡腾片和小苏打作为实验药品,设计成的喷泉实验方便快捷,成功率高,而且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3.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经典的演示实验。根据形成喷泉的原理,归纳了中学化学中可设计成喷泉实验的不同的反应类型,并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最后列举了几种引发喷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迎瑞 《考试周刊》2015,(8):136-138
因为化学实验及实验装置设计无不渗透着技术思想和方法,化学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化学实验教具的革新无不运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一套多功能喷泉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氨气、收集氨气、检验氨气性质,而且能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倒吸实验,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该套装置连接简单、控制灵活、简单便捷、无污染、现象明显、耗时短、实用性强,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既适合于教师演示,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讲述氨气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演示了喷泉实验.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有很多学生都问:"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本人根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回答:"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相似文献   

6.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7.
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推而广之,任何能够容易溶解于水或者能够容易和某种溶液发生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装置。由于喷泉实验涉及气体的性质和压强,使之成为一个化学和物理的交叉问题,曾在中考、高考中多次反复出现,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浓厚兴趣和重视。图1是我国中学化学教材中采用的典型的喷泉实验装置。该装置比较复杂,实验操作难度大,在收集氨气的过程中会有不少氨气泄露,既造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如果用带有一只  相似文献   

8.
易溶于某液体的气体可进行喷泉实验.易溶于某液体的气体可进行喷泉实验.一、追根求源,重基础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其摩尔浓度的求解关键是形成溶液中溶质有的为原气体,有的是其与溶剂作用后生成的物质,当然有的物质的量要发生改变.所以抓住气体中溶解了的这个“源”,求解溶质这个“根”是关键,例:标况下,将一试管NO2倒立于水中,不考虑溶液的扩散,则试管内生成HNO3的摩尔浓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像NH3或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产生喷泉。而一些难溶于水的酸性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也可以产生喷泉。彩色喷泉不仅仅由烧瓶中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溶液反应生成的,还可以由烧瓶中生成气体后的溶液产生。在中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10.
喷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大多数教师一般用水溶性较大的气体(如NH3、HCl)进行实验,而用CO2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的相关研究较少。借助手持技术和对照实验,直观展现喷泉实验过程中的压强变化,探究NaOH溶液与CO2进行喷泉实验的合适浓度。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12.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13.
1 改进实验目的 喷泉实验[1]是中学化学中比较经典、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实验.关于喷泉实验改进的介绍也有很多[2,3,4].传统方法收集氯化氢气体是在圆底烧瓶口塞一团棉花,根据瓶口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来确定氯化氢气体是否收集满.  相似文献   

14.
1 装置一,图1所示是课本中的喷泉装置,若圆底烧瓶中充满的是CO2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中是NaOH溶液,由于CO2气体可被NaOH溶液充分吸收,挤压胶头滴管后,产生喷泉。可用SO2、H2S、Cl2等气体代替CO2。  相似文献   

15.
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人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哪些因素能够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呢?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产生压强差的措施有以下几种。(1)使温度改变。  相似文献   

16.
刘粉珍 《云南教育》2003,(11):26-27
高中化学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中我总了几做法。一、对实验进行延伸拓展例1,对HCl、NH3的喷泉实验的拓展,向学生提出问题:Cl2、CO2等其它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气体“溶”于某种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反应能产生较大压强差就能产生喷泉,如氯气与红磷的反应,CO2与碱液的反应等都能产生喷泉。例2,对盐类水解反应知识的拓展,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向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气体生成,有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生成,CaCO3粉末逐渐溶解等。让学生上台…  相似文献   

17.
巧妙运用喷泉实验定性研究某品牌活性炭对装修散发出有害气体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19.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类重要实验 ,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小类型题 ,很有特点。本文把这种计算的类型和解法总结如下。一、类型1 气体是溶质 :如用HCl、HBr、HI、NH3等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2 气体不是溶质 :如用NO2 和水、NO2 和O2 的混合气体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二、解题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可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出发 ,根据题意先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 ,再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但题中一般没有具体的数值 ,而且关系比较复杂 ,所以把握好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