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中游地区建立蓄水湿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蓄泄条件较差,人口稠密,以及历史上黄河长期泛滥夺淮,造成水系紊乱,河道泄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淮河中游的蓄水空间不足,致使分蓄洪水、蓄滞内涝水、调蓄水资源能力都较低,因此,在淮河中游地区,建立一座蓄水库,缓解淮河旱涝时期水量调节以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等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利用淮南矿区采煤沉陷集水区,通过规划与工程,将集水区与淮河支流贯通,形成淮河中游地区的蓄水库,在蓄水库浅水区建设成生态湿地,深水区建成大型水库,调整淮河中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流域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自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系统,故而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研究,势必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可称之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近年来,王守春、朱士光、王尚义等学者一再倡导开展流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正是基于以流域为单元的历史地理研究可以打破传统研究的窠臼,这无疑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新思维。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并不太多。淮河流域地跨鄂豫皖苏鲁五省40多个地级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在宋代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流域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享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然而黄河夺淮给该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直到今天这里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摸清淮河流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原因及规律,探明流域内部发展的统一性和地域差异性,可为现代淮河流域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毫无疑问,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意义重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地。  相似文献   

3.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育》2003,(5):75-75
今年淮河遭遇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进入6月下旬,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受降雨影响,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7月3日,淮河王家坝闸自1991年以来首次开闸泄洪,下游蒙洼行蓄洪区18万亩农田被淹没;7月4日,安徽省首次启用怀洪新河分洪,江苏省首次开启淮河入海水道泄洪;7月6日下午,淮河唐垛湖炸坝行洪……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之多。以王家坝为例,自1953年建成以来,共有11年13次开闸泄洪。从历史来看,从12世纪黄河夺淮入海以来的数百年间,淮河总是以频繁的灾害向…  相似文献   

5.
关于洪泽湖的形成与得名时间,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该湖形成于宋代的1194年之后,诸多当代史志均多沿用。如《简明地理辞典》说:“1194年,黄河决口冲至淮河,并同流入海,至1855年,黄河才改道北上,在黄河夺淮的700年中,黄河经常带来大量泥沙,导致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河水向低洼处汇流,形成洪泽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但据现有资料来看,洪泽湖的形成与得名应在唐代。  相似文献   

6.
淮河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社会问题。围绕着淮河的治理,政府与社会各界提出了各种对策与建议。在民国时期,导淮问题成为江河治理关注的焦点,而淮河路线的选择则是导淮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相关历史资料,概述和评价政府水利机关、中外治水专家及组织对导淮路线选择的各自考量,其基于对淮河历史、淮域地理变迁、治水经验的各自认知是不同的,故各自规划的治淮路线也是不同的,但对国民政府导淮的路线选择和实施,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体现了社会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沂河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麓 ,流经鲁中南和苏北的 13个县 (市 ) ,于江苏省燕尾港入黄海 ,全长 5 0 0多千米 ,流域面积 1732 5平方千米 ,属淮河流域。沂河下游原经睢宁县古邳镇入泗 (泗水 ) ,泗入淮河。 1194年黄河夺淮 ,沂河主流改由新沂市窑湾入中运河 ,另一支出骆马湖 ,  相似文献   

8.
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夺泗入淮”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导致了苏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除极少数地区外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的贫穷之地。  相似文献   

9.
一、淮河入海通道建成启用2 0 0 3年 6月 2 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 ,7月 4日 2 3时 48分 ,江苏省开启淮河入海水道闸门泄洪 ,这标志着因黄河夺淮失去入海水道 80 0多年的淮河 ,重新有了独立的入海通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下游的战略性防洪骨干工程 ,它位于江苏省淮安、盐城两市境内 ,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 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 ,紧靠其北侧 ,西起洪泽湖二河闸 ,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 ,全长 163 5千米。水道南北堤距 75 0米 ,工程分两期实施 ,近期工程中间挖两道偏泓 ,设计排洪流量 2 2 70立方米 /秒 ,…  相似文献   

10.
美哉,废黄河     
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有一条淡蓝色的带子飘逸在黄淮大地,那就是几近被人们忘却的“废黄河”。“废黄河”,顾名思义,即废弃了的黄河。看来,它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叱咤风云、雷霆万钧的声势。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当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的进攻,掘开黄河花园口,形成的水流冲决而成的;也有人说,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宋代,甚至以前,它是黄河水挟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形成的“地上河”夺淮而形成的。我没有翻看历史,对它的来历不甚了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条河曾经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我无法想象当年黄河决堤时…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兼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圩田垦发和近代水利荒疏的影响,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频发水灾。政府和民间社会成立各种机构和组织,采取工赈、农赈、急赈等多种举措来救治灾害,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但整体的抗救效果并不彰显。  相似文献   

12.
黄河南徙夺淮后,淮河中下游的水患灾害频发,特别是明清以来,苏北大受其害。康熙年间,黄河河患尤为严重,常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淮安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官府及淮安府民间人士都采取系列措施缓解水患。现今学术上关于康熙时期淮安府的水患及其灾后社会应对的研究较少,大多限于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清代荒政。(1)本文主要对康熙时期淮安府水患概况、危害,官府和民间的救灾措施等进行探究,以突显这一救灾工作的时代性特征,加深对清朝初期社会的了解,也为当代防治水患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自黄河夺淮入海以来几百年间,淮河泛滥不止,历代屡有治理,但限于认识、技术等条件限制,未能科学认识和治理淮河水患。民国以后,不断有中外有识之士及水利技术专家对此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因局势不稳.未能实现。国民政府成立后,专门成立了导淮委员会,参酌中外专家的调查结果,结合以往治淮的经验,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工程实旌计划,同时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使得在抗战爆发前基本完成导淮计划的初步工程。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陈果夫贡献最大,出力最多,他还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黄河夺淮,苏北沦为“黄泛区”、“洪水走廓”。频仍的水灾摧毁了苏北农业经济,使生存环境恶化,这是导致苏北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民国政府从不同认识层面治理苏北水患,但时代及自身的局限使之无法进行根治。建国50年,苏北水患得到前所未有有效治理,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其中也经历了曲折。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乡土创作具有浓厚的淮河流域地域特色,作品通过淮河农业、生活、婚丧嫁娶等民俗书写,凸显淮河流域地域景观,记录沿淮独特生活风貌,展示沿淮儿女礼义风情。既真实反映了淮河流域民俗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也生动传达出沿淮地区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曾经沧桑巨变。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徙往往导致主河道的改变,黄河曾北自静海东流,也曾南夺淮河入海。从广义的角度讲,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起天津,南到黄淮的广大区域,都可以称为黄河三角洲。从狭义的角度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黄河入海口的变动,黄河三角洲所指的地域范围也不尽相同,使人们对黄河三角洲的概念产生了歧义。从现实的角度看,人类有意识地开发三角洲是20世纪晚期的事,  相似文献   

17.
设计1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淮阴位于江苏北部,为古代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大运河的沿岸,远在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南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七百年间,黄河也因改道而流经此处入海,淮阴成为大运河、黄河、淮河大三河流的集中地,历代南北交通要道。特别是清代大运河分段通航,所有南北航运都要在淮阴调换车船,因此商旅在此云集。手工业与商业较发达,有四个大造船厂及其他作坊,县北六里淮河渡口附近的王营镇就有十余家大旅馆,清代漕运总督(1904年停河运,撤裁)及淮扬道尹设此,…  相似文献   

18.
全路 《中国考试》2000,(4):18-19
在高考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综合型试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历史科考查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往往也以这种形式命题,下面拟数题供读者参考。一、例题 1.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淮阴位于江苏北部,为古代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大运河的沿岸,远在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南宋至1855年(清咸丰五年)六、七百年间,黄河也因改道而流经此处入海,淮阴成为大运河、黄河、淮河三大河流的集中地,历代南北交通要道。特别是清代大运河  相似文献   

19.
周秀林 《中国教师》2007,(11):56-58
<正>"钟鼓将将,淮水汤汤"(《诗经.小雅.钟鼓》),正如华夏大地上两大文明之源黄河、长江一样,淮水同样哺育过灿烂的中华文明。近年来,对淮河文化的研究似乎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综观淮河文化研究的现状,论者多是踏着厚实的古籍寻求淮河文化的历史沉淀,清清淮河水呈现出来的似乎就应该是一部淮河的文明史。而淮水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在南宋诗词中大量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元代河南江北行省人口流动的原因、方式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人口流动的原因包括黄河夺淮入海和元代统治政策两个方面;人口流动的方式包括流民、经商和驻军、官员任免及征发三种方式;人口流动的影响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治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