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德国博士研究生实施集群化的培养模式。柏林自由大学达勒姆研究院通过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跨学科组织,开展博士生培养和科研工作。在跨学科的科研组织中,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创新的组织文化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展现出融合多元文化、汇聚各家思想、讲求科研效率的教育特色。严格的博士生培养和科研项目审查机制为高效公正地开展研究提供了平台。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玲 《中国高教研究》2022,(3):24-29+36
基于4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博士生所跨学科专业差异越大,其在博士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越弱。和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同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博士生、同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博士生、跨学科门类博士生科研能力依次降低。且跨学科学习经历与高校跨学科培养能直接显著预测博士生科研能力,也能通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科研能力。因此,在招收跨学科博士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特长优势;高校应明确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跨学科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激发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以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三所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为例,对学术型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包容性大的跨学科的学科方向与专业、纵横交错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跨学科师资队伍、过程性学业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高度设置包容性大的学科方向、打破组织壁垒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搭建“绿色通道”、建立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训练系统、健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考核质量监控机制,是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数据,分析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数据可知,跨学科学习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研究的内涵与能力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对研究生院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博士生不仅在跨学科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以及科研管理能力等新型科学能力要求上没有做好准备,而且在批判性思维、提出研究问题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等传统核心科学素养上也表现不佳。未来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重视跨学科课程、导师组与科研项目的建设,开设实用性强的方法技能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机会,注重发挥高水平导师和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培养效能,加强对不同类型博士生的个性化选拔与培养。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出发,对照博士生培养的条件和要求,构建了基于卓越目标的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关系分析框架。加之科学研究是博士生培养的不二路径,因此,文章通过对博士生科研体验感受进行实证调查,就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状况进行分析。这一分析突出了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理念,从博士生切实感知到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经历出发,全面了解博士生对于导师指导、资源平台、研究文化、能力发展、培养模式等的认知和体验,检视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科研设备共享、跨学科合作研究、综合性交叉性研究平台与研究中心建设、导师群体与人才交流等方面阐述了德国"大科学"研究模式下博士生培养的科研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一流大学重视对博士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在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导师遴选、科研训练、指导方式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制度。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未来在推进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优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推进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团队指导模式、建立以博士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导师遴选标准、加强科研训练、构建博士生培养过程考核与评价机制、完善论文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探索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基础上,比较德国传统"师徒制"与新型"结构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师徒制"模式重视博士生尽早融入导师的教席工作,旨在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经验,而"结构化"模式为博士生设立了跨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研究平台,目的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应对更广阔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技能。传统"师徒制"模式和"结构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德国多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产模式演变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需求,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如灵活设置学科,建立丰富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设置跨学科研究计划,提升博士生应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同多元主体,构建博士生协同培养网络;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博士生研究成果等。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强化组织协作,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博士生培养网络;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博士学位成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以工程教育学为学科基础,遵循工程学与教育学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逻辑,其实质是技术与人文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交融。在实践中,跨学科的逻辑表征在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的缘起、目标与招生要求、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研究认为,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是美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我国可借鉴相关的做法,通过深化工程人才跨学科培养理念、组建跨学科培养组织等方式创新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我国“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创建于21世纪初的英国博士培养中心,通过承担博士培养、协同合作及跨学科研究等三大功能,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对博士生进行资助,强调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优先问题,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合作,强化拓展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与可迁移技能,养育了跨学科、跨部门、跨机构合作的文化,重塑了博士教育目标。我国博士生教育应加强用户驱动型的博士生培养,发挥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创新跨学科博士培养模式,重视博士生可转移技能培养,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士生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美国西部知名公立高校W大学博士生项目的个案考察,发现该校博士生培养有如下特色:坚持卓越与创新、社区与区域融合发展和多元化等传统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全球合作、创新和博士生项目质量评估等变革措施,以周期性质量评估和跨学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博士生主体发展为中心,营造开放、共享、自主的人性化支持环境,激发校内基层学术组织和师生的内生创新动力,推动博士生培养质量文化的自觉形成与自主发展。国内高校在推进博士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改革时应更加重视博士生的主体体验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形成过程,关注以下几组关键因素的权衡与取舍:客观数字与价值认同,博士生个体发展与整体质量,培养过程支持与学业完成、科研产出,学科差异与基本标准,以及培养效率与教育公平等。  相似文献   

17.
以“双一流”建设大学人文社科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基于在读博士生的视角探究当下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研究发现:人文社科博士生的核心旨归是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应掌握两项重要科研技能,即善于写作和工于表达;应培养三种学术思维,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应增强四个自主意识:高度自律、笃定信念、心理健康和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跨学科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内蕴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重命题,这一双重命题也构成了高校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而在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大学中开展跨学科教育,尚面临着活跃的跨学科科研与滞后的跨学科教学的分离、跨学科人才旺盛的产业需求侧与迟滞的高校供给侧的脱节。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组织经验表明,高校需突破传统院系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多方主体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策略,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产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提供组织基础,培养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影响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就课程现状对278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课程在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与科研能力的需求有偏差,与科研过程脱节严重;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跨学科选修课程比重小;前沿性知识缺乏,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资源不足,教学环境封闭;课程学习观念淡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模糊.并从目标定位、结构优化、内容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 37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围绕跨学科培养环境、跨学科投入和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博士生对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对导师跨学科培养的满意度较高,博士生自身的跨学科投入不足,其跨学科技能和反思性行为水平进步空间较大。跨学科投入在跨学科资源和博士生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能力之间以及导师跨学科培养与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跨学科背景增强了跨学科课程及跨学科投入对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促进作用,削弱了跨学科资源及导师跨学科培养对跨学科能力的预测效应。基于此,培养单位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适当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投入,并根据博士生的跨学科背景完善跨学科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