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性掣肘问题,以赤峰学院为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优势,在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健全管理制度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提出了转型举措,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这项政策将会产生巨大的政策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等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应"去学科化",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基于这一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理应加强教学系统建设,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应应用型教学的校企合作互动平台。以R&O-CPIO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新建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办学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校企合作内涵和合作模式,在审视校企合作问题的基础上,从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四个突破口进行改革,打通校企合作阻碍,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7,(2):56-6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师资作为转为发展支撑条件。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师资队伍还存在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严格意义的"双师型"教师等问题。学校要按照转型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培养培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等措施,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改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冰  陈兆金 《天中学刊》2014,29(6):117-122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办学模式转型的目标是整合与优化校企合作的办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核心是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转型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学内容更新;师资队伍的转型要通过建设质量标准和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且与工程师执业能力不匹配的人才培养现状,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探索,构建以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的"全过程、三层次、六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并从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保证措施,对新建本科院校把握政策导向,做好战略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势在必行。但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观念、师资、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呈现不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成功转型需要转变陈旧观念、培养并引进"双师型"教师、增强领导层自身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9.
将由专科向本科、由传统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两次转型整合为同步实施的复合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质量的建设和保障是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复合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复合转型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要贯彻五条基本原则:一是转型发展规划要立足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面向全体,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实践平台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四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产教融合,实现学用贯通;五是教学活动设计要践行应用取向,对接职业岗位。  相似文献   

10.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实践教学是提高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高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着力构建了全程化、模块化、层次性的"12345"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但目前校企双方仍存在着合作理念与意向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制约以及合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企业与高校必须加强价值观念融合,提高认识,健全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合作机制,形成"官产学"三重螺旋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主体,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下主要任务是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深化合作教育、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需要通过理念研究引领改革、体制机制保障改革、重点突破推进改革、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改革。  相似文献   

13.
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应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密切联系产业一线,对接职业岗位,构建由专业基本实验平台、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实习与实训平台和特色创新实验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还需要有基本保障,要建立真实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文章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南宁学院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南宁学院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对新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顺应教育制度改革趋势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当前所面临困境的分析,对其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及措施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要。而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专业的重要地方,我国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与一些应用技术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积极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进而不断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技术人才。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困境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转型,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而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总结当前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明确要求"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转型的重要主体.本文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和评价的现状,提出了转型背景下科研评价转变和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界长久以来存在着大学办学院抑或学院办大学的争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何处理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的关系问题:谁主导?谁主动?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突破口。研究基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7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项目教师调查数据,分析学校层次和院系层次的组织转型对校企合作(状态、形式、合作深度、学校合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校层次的"校企合作指导及激励"对校企合作的紧密性、稳定性以及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性影响较大;学校层次组织转型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院系层次组织转型的相应维度产生影响,院系层次转型的各维度都能显著影响校企合作状态;从转型类型看,学校层次和院系层次转型均深入的类型,校企合作质量相对更高。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立足于二级学院应用型的建设,从大学办学院向学院办大学转变;在组织转型中,注意处理好学校层次与院系层次的协同,学校层次特别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指导和激励,将之制度化,以形成对院系和教师的明确指引和有力激励。  相似文献   

19.
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转型发展的保障.采取“观念引导先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措施,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通过南阳理工学院开展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从办学思路、学风教风、教学改革、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思路,为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深度转型提供了办学举措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