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俄罗斯朝鲜族作家阿纳托利·金小说中的魔怪形象主要可划分为妖怪和魔鬼两种类型。作家从希腊神话、《圣经》、俄罗斯多神教及民间神话、童话故事等汲取素材,与现实背景相结合,赋予这些神奇的形象浓郁的哲理意味。其早期创作中的妖怪意象与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紧密融合,表现邪恶、人性的堕落及人的异化等问题。中期创作中的魔鬼反叛上帝,使人性堕落而背离神性,虽是"恶"的化身,却并不完全拒绝善。阿纳托利·金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描摹恶的存在转向思索恶的根源的过程,意在以宗教救赎祛恶扬善。  相似文献   

2.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11):29-31
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叙事基调是反讽的,它的叙事中充满了“创造性的讽刺意识”。在小说中作者将词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和结构反讽等叙事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反讽张力.旨在揭示这样的主题:人性的黑暗具有普遍性,人类的暴力与杀戮源于人类自身中的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3.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代表作《好人难寻》是一部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小说中的反讽贯穿全篇,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主题升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反讽的巧妙运用,小说得以于不动声色之中凸显深刻的哲理,以含蓄委婉的方式透露出作者对人性中善与恶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4.
奥弗德在《白脸》里描写了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探测同时代作家未曾触及的阴暗角落,揭示了种族歧视文化如何使黑人变成精神"奴隶"的主体性生产过程。该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顺应了自我暴露和自我悲哀的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强化了性恶书写的色彩。从津巴多的人性观来看,奥弗德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交织描写凸显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种族形势和黑人社区的内在问题,展示了系统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情境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和个体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奥弗德关于人性之恶的描写和主题阐释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黑人城市自然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其主题寓意与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品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索罗金2010年发表新作《暴风雪》,小说的写作传承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幻想和怪诞的元素,渗透了后现代主义的世界理念,使《暴风雪》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特质。作家在小说中把俄罗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巧妙融合,思考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永恒隔膜,展现了无限的俄罗斯空间,塑造了无法被征服的暴风雪形象,并因此获得了俄罗斯"大书奖"。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挖掘作家的创作意图,并通过作品来审视作家本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烦恼的冬天》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一篇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伊桑.霍利对于个体与社群道德关系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家关注美国社会生活的一贯立场。主人公对人性中善与恶的思考,更是这部小说最值得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诺贝尔文学精品.本文拟从命运反讽、结构反讽和互文性反讽三个方面探讨小说的反讽艺术,并揭示了其人性邪恶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洋 《英语广场》2023,(18):68-71
约翰·霍克斯是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小说《第二层皮》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主人公斯基泼对自己“毫无掩饰的历史”的回忆,重构了他所经历的黑暗暴力的旧世界和和平美满的新世界。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中用到的结构反讽、不稳定反讽、浪漫反讽等反讽手法,重构了斯基泼天真迟钝的退役海军军官形象,进而探究后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不确定性以及小说中人们内心的麻木与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善或恶是一直以来中西争论不休的,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此话题人们也一直没有得出一个结果来.与其说人性是善的或恶的,不如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复杂性.他身上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种子.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在小说<蝇王>中得到很好的反映.本文将从讽喻性的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来分析小说,对小说的主题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0.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简单的结构、童话般的形式蕴合了深邃的多元哲理思想。作品中潜在着二个方面的寓意,即:“人自身就是地狱”、“善比恶更糟”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犁特有的道德关怀、弃恶扬善的审美偏嗜,使他的小说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的时候表现出更多的浪漫与温情,减弱了其小说批判现实的力度,影响其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真诚看取生活的“为人生”的作家,他从道德角度对人性的观照,使他能够不断地向生活的深层开掘,超越自我,将对生活的现实主义表现引向深入。从写“人性善”到写“人性恶”,对复杂人性的揭示,对人生存的道德困境的揭示,使得其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渐趋深化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论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本"善"、"恶"向"善"的转化、关注弱势群体等三个方面论述女作家迟子建在其小说作品中投入的人文关怀,表现了她对人性和人情的赞美.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在小说《发条橙》中虚构了乌托邦式的妄想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主人公阿历克斯人性之恶的权力社会,探讨善与恶、自由与平等、公共权力与个人、人文社会与科学技术、理性与感性、秩序与混乱等议题,以此影射现实社会。《发条橙》中互相对立的元素构成时代隐喻,在现代社会中以对立且统一的矛盾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这些未解之题使这部小说充满了哲思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人性恶是20世纪文学最重要的精神母题。人性善则好像从作家的笔下悄悄退场了。铁凝的作品以对人性善品质的守护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略的光点。本文通过欲望对道德规范的冲突、斗争、妥协,展开对白大省人物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睛,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17.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在写善、写美的同时,也相应地书写了丑的、病态的人生。具体表现为:封建恶势力对美与善的强力破坏,封建思想的残余观念对人性的戕害,人性中的恶对美与善的蔑视等。这些丑陋现象不同程度地扰乱了社会秩序,伤害了弱势群体,制造了不和谐因素。只是由于这种美丑对立的冲突在小说中不是那么尖锐明显,因而表现出有节制的、婉而多讽的温和的笔法。  相似文献   

20.
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家》揭露了封建体制的罪恶。但这只是小说意蕴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仅揭示了制度之恶,还展示了人性之恶,很多发生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悲剧,其根源往往不只是罪恶的封建制度,还有源于人性深处的恶。小说对人性恶的呈现构成了《家》的另外一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