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陆续出版且不断的修订完善。各版本新教材在编撰过程中不同程度更新了史学观念。史学观念的转变究竟给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高考试题的命制与史学观念的建构带来什么影响。本文拟以新旧高中历史教材叙述中国近代史开端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蔡礼强在《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总体上可以说形成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两大基本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中国梦"思想,主要有"以夷制夷"梦、"太平天国"梦、"自强求富"梦、"实业救国"梦、"教育救国"梦、"科学救国"梦、"反清灭洋"梦、"变法立宪"梦、"民主共和"梦等。  相似文献   

5.
“近代的历史,是相对于封建主义社会即中世纪的历史说的。在西方,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既不是像西方一般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也不是一般的封建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是几个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的,社会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国内,一方面发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同时还严重保留着封建主义残余,因此,它在性质上,已不同于在其以前的封建主义社会,而划进近代史的范畴。这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研究多年遇到“交叉错位”的难题。非正义的侵略方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正义的被侵略方代表着落后的封建主义。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不自觉地想解决这对矛盾,并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奋斗模式。对这种奇特历史现象的研究,说到底是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其一,殖民主义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其二,殖民侵略事实上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三,殖民地半殖民地必须在民族独立和主权自有的条件下才能支配生产力发展的新成果。因此,注意“交叉错位”的两点论,更注重重点论,是能够科学地解决这一难题的。  相似文献   

7.
叶青 《教育教学论坛》2019,(29):123-124
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同的斗争和尝试。争取教育独立,倡导平民教育,宣扬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这些都为最后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解读“国耻”——兼谈高中中国近代史“国耻”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以来 ,外患频仍 ,灾难不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一场场屡战屡败的对外战争 ① ,一次次英勇奋起、前仆后继的不成功革命 ②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国耻。以至于使当今逐步强大的中国很难确定哪一日可定为中国的国耻纪念日 ,我们的国耻实在是太多了 !这当然也为现在的中学近代历史教学留下了用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按传统的说法 ,自 1840年的近代史开端到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中国近代历时 110年 ③ 。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先后由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但这三个政府…  相似文献   

9.
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要明确中国近代史课的学科属性,要不断将最新的近代史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案中去.  相似文献   

10.
11.
12.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先后签订了五百多个不平等条约。随着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在条约体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运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整个条约体系建构中重要的支撑点,亦成为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百多年来,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群众观,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奋斗史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深入贯彻唯物史观的直接体现。从“谈论马克思”到“像马克思一样谈论问题”意味着只有坚持以社会存在为出发点、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支撑,才能不断探索马克思学说的当代生命力。因此,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不仅需要对传统理论进行现代反思,还需要完成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真正实现在现实中升华理论,在理论中把握现实。  相似文献   

15.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思潮是影响史学范式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都受到了相关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后人的理论和价值预设去描述和研究历史,正因为如此,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只有真正从历史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去寻找历史主题,才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依此标准,寻求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核心主题,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的研究才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7.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是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也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以来最早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之一。目前双语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得其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探讨了历史人物教学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历史人物教学的有关经验。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中心论是19世纪欧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的理论。这套理论与同期欧洲在世界获得霸主地位有直接联系。这一理论一直充斥着19世纪以来出版的史籍,潜移默化中东西方读者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种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争的灾难打消了世人乐观的情绪,并使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质疑以欧洲文明为首的世界文明的先进性。史学界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梁景和先生新著《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一书,史料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清晰,第一次廓清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论辩的体系与脉络。书中的整体分析与个案点评以及研究思路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与创新性,也显示出作者治史的公正立场、敏锐眼光与卓越见识。虽在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现代化”论等问题上似着力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仍是继续探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及其论辩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