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  相似文献   

3.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  相似文献   

4.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文包诗"的出现似乎是一次课程上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实际也伴随许多问题,笔者从"文包诗"的编写意图与编写情况,"文"与"诗"的辨析等方面分析"文"为何不能包"诗",指出"文"不能包"诗"的实质,从而明确"文包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形式的课例。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材料。教者通过简洁的四步教学,演绎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不简单的教学境界。一、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片段1: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6.
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将古诗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笔者以《黄鹤楼送别》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包诗"类课文"扣诗学文,诵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一、入题,引读古诗  相似文献   

7.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体,一般是由编者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一个小故事。这类课文"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融"文"和"诗"的语言文字之美于一体,可谓"文诗兼美"。所以,"文包诗"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在教学"文包诗"这种类型的文体时,教师通常会面临着两难抉择:"诗"与"文"孰轻孰重?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8.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是对“诗”“文”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教学中,我正按预设的教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  相似文献   

10.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独创,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作为创作基础,把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经过合理的想象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版国标本教材第五册23课)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描述了王维创作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人故事。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  相似文献   

12.
瞿卫华 《江苏教育》2006,(1B):20-20
“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涔。在这类课中,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的关键是对“诗”“”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文本定位:一个与众不同的文本,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文包诗"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样式。它用富有趣味的故事或再现诗歌的重点内容和深远意境,或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从而把诗歌和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环境和浓烈的情感氛围,增强了诗词教学的趣味性,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把古诗巧妙地融入充满情趣的故事之中。"文包诗"中的诗与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为了让"文包诗"的教学立体而高效,教师可进行"互文和解"的教学探索,扣住情感,突出朗读,让教学"文包诗"的课堂绽放高效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  相似文献   

18.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9.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20.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习生字“幼、佳、倍”,借助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2.通过文,体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