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一个集神、人、物、魔为一体的形象.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魔的本性、神的本领,更有着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这些女妖本身形象鲜明生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为例,简要分析了这部神魔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并通过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小说人物性格的某些定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西游记》中的宝物描写,探究《西游记》通过宝物书写所传递出的文化信号。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宝物崇拜多受到佛道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晚明知识界和平民的"好物""赏物"风尚使《西游记》故事中的日常器物与宗教圣物都转化为"宝物",人们对器物的痴迷,显示出文化阶层的世俗化趋向和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及"宝物"象征社会地位这一共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搜集《西游记》中助词“将”的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助词“将”的性质的界定、助词“将”所出现的各种结构类型及与明代之前出现的助词“将”的使用情况的比较等方面的描述说明,发现了《西游记》中助词“将”在明代所出现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以来,隐喻作为批评方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挖掘出人性更深层次的内涵。《西游记》作为一个神魔志怪的神话小说,里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意义。通过隐喻的方式,对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赋予的意义进行研究,既能丰富和充实汉语的隐喻理论系统,也为研究《西游记》提供又一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软弱、胆怯、遇到各种凶险之事都是滚鞍下马,吓得战战兢兢,像个"脓包"样的唐僧形象,和历史中那个有执著的追求,有大胆的冒险精神,有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有豪气干云、气吞万里的高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描写他是一个凡人,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俗人所拥有的一切本能,一切俗念,一切举止他都具有,从而显示出他出家修行的必要性和改造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年希尧《视学》前后两版的序言对"西画东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就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发展史而言,年希尧对宋代"仰画飞檐"这桩美术史公案的回应和不同时期对透视画法认识的差异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诙谐有趣是人们对《西游记》众口一致的评价,也是《西游记》诞生四百年来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文本的诙谐有趣,分别体现在性格塑造、内部矛盾冲突、市井生活描写和以俗为美的趣尚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包含三种成分:即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新时期文化。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三种文化凝聚而成。中华诗词作为这三种文化的文学表现形式,使民族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后西游记》兼具神魔小说与寓言小说的双重文学特性,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其自身价值所蕴含的特质与弊端一直被学界所忽略。本文以逻辑视角探析《后西游记》价值体系的双重要素,逻辑价值对实在价值的影响,及其价值缺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文学品质和商业价值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大繁荣的背景下得到了快速融合发展.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西游记》影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克服《西游记》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文化产业路径,实现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勾连,是文化产业从业者必须要考虑的.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其中轮番出现的神仙还是妖怪,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世间百态的思考与感触。本文主要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代表意义及对作品产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其中的天庭政权和神佛世界其实就是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社会的幻影。从《西游记》中那些奇幻浪漫的神魔故事中,可以发现天庭政权、取经团队和妖魔集团的管理思想。探索《西游记》的管理思想,对于深化《西游记》研究,强化对《西游记》思想艺术价值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礼记》有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气象万千,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所谓齐鲁、巴蜀、湖湘、岭南、吴越等,为其荦荦大者。吴越并提,有其地理与历史渊源。盖吴越二邦,同处东南,同气共俗,二者为敌国时,互相攻伐,今主明奴,变动无常,文化交融,日渐趋同。但吴越山水有别,民风有异,且长期处于不同行政系统下,故分别讨论,亦自成理。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吴文化的特质总是在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中显现的,也总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嬗变的。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历来研究文献较多。相较唐僧、孙悟空及八戒等个性鲜明的形象,沙僧一直作为默默无闻的人物而存在,因此关于其文学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沙僧形象的溯源、沙僧形象以及文学界关于沙僧形象的论争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游记》两大英语全译本的发行,《西游记》译介首次得以向英美国家展示整体的、全方位的西游知识.在全球化合作背景下,《西游记》非译介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形象、叙事和精神为主线并以东方元素为点缀,重构英美世界的西游故事,进而推动《西游记》在英美世界进入译介和非译介本土化的深入期.译介给《西游记》在英美世...  相似文献   

18.
禅宗的审美观由三大元素构成,即"无念"的本体、"无住"的工夫和"无相"的境界,这一审美观也为《西游记》所延承.《西游记》推行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审美观,西天取经本身就是禅宗审美实践的具体开展,取经者在审美活动中践行的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而与"无念"...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在美国的传播已有百余年历史,首先是通过文本的译介,经历了从简译本到全译本的发展历程。随着受众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众多的非文本传播形式,如影视传播、舞台传播、动漫传播等,《西游记》的传播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西游记》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必然受到各种传播要素的制约,包括传播目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距离等。对《西游记》在美国的文本与非文本传播进行梳理,同时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要素,进一步挖掘《西游记》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西游故事自元代杂剧植入“江流儿”故事起开始初显内陆文化向河海文化转变的痕迹,到了吴承恩笔下,“水”成为西游故事的突出特色。以“水”为切入点研究解读吴承恩的生态思想是论文的创新之处,由此发掘吴承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生成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