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疯癫是西方哲学家用来批判黑暗社会以及黑暗势力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最为著名的文学名著,通过人文主义的思想,揭露了黑暗社会丑陋的一面,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中所存在的正义感。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疯癫是理性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是自我救赎。全文对哈姆雷特的疯癫进行详细解读,阐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疯癫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都出现了悲剧主人公疯癫的场景,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二人的疯癫及其意义。二人的疯癫虽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都充满理性,闪耀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哈姆雷特》作为解读文本,从女性主义和权利说的角度分析了奥菲利亚疯癫的原因和疯癫中的反抗。男权社会通过内在的精神暴力统治,对女性内化男权和外在的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暴力奴役女性,将女性逼至疯癫或使其被疯癫化;而女性通过表达自我在精神层面反抗,也通过自杀等手段从摆脱男性的外在暴力束缚。  相似文献   

4.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文主义和疯癫入手,揭示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相似的原因。作为两个著名的悲剧人物,本文还着重地分析了二人悲剧产生的根源。希望能对读者全面了解这两个人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剧本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这里以建构和谐社会为视界,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三个方面探究了审美的现代意义。和谐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潮,审美对矫正现代社会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建构和谐社会的绿色人生精神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语码转换,即翻译主体对原语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其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认知结构不仅能创造意义,也能改变意义.同一客观事物在特定语境中因认知个体的体验不同可以产生不同意义解释.从汉语译文文本对《哈姆雷特》研究的问题进行考察与阐释,把哈剧的汉语文本置于本民族语境下进行解读分析并提高哈剧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必要对该剧的隐喻在认知视角下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本身是个热情乐观的青年,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但是父王的意外死亡,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使他忧郁,优柔寡断,多疑,性格上出现了矛盾,从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为什么延宕?对此经典问题的争论至今仍众说纷纭。叔倒之争、为父报仇、俄锹浦斯情结是该剧的三大故事母题。对故事母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哈姆雷特怪异行为下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1.
12.
闽北廊桥彩画是闽北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它与闽北民间风俗、民间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闽北特有的廊桥彩画艺术特色,是闽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廊桥彩画的形式、题材、寓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闽北廊桥彩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体现在语言中就是语义的偏离搭配。目前,对语义偏离搭配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作品修辞格层面。矛盾修饰法和轭式搭配是常用的两种形式。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语义偏离搭配在自然语言中的表现。揭示反义词对事物的同指,词语内部矛盾以及词语内部否定的非常规语义搭配形式,这些都反映了语言及矛盾的本质,并指出语言深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隐含其中的关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人的高度异化,使拯救精神成为人的最重要、最迫切的内在必需。只有感性和理性平衡发展,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家园,世界才真正向人敞开,人的存在才有深度。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和把艺术看成感性认识和体验的观点,主张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实现真理的自行置入,获得人在异化世界中的诗意地安居。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一种具有结构性、完整性和自由性的文化符号系统。"民俗"中"民"的主体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俗"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文化模式,它们具有多样性和自由性。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民俗符号系统,它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使符号形式具有了意义,符号形式又引导和规范了人的生命存在样式。在民俗符号系统中,内蕴了人类生命的自由创造和形式表达,它们具有文化象征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青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有影响的音乐家、作曲家,也是现代中国第一位音乐美学家。他撰写的《乐话》、《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音乐美学专。他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音乐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的当代社会,是数字化和图像化的时代,文学接受遭遇冷落,因为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图像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审美不利于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不利于现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学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个性的张扬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审美经验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审美经验的当代性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的体现。在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交织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新的现象、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审美经验。文学的边缘化带来审美经验的世俗化、私人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审美经验的感官化、娱乐化;大众传媒多样化带来审美经验平面化、当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