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喜欢甚至迷恋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读者来说,刚刚过去的2013年与2014年均可算作是"卡夫卡年",因为前者是卡夫卡诞辰130周年,后者是卡夫卡逝世90周年。在这两年之间许多有关卡夫卡的纪念文章纷纷见诸各类报刊,生前寂寞的卡夫卡现在非但不再寂寞,甚至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热闹"景观,这应当是卡夫卡始料未及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写了一组纪念卡夫卡的文章,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卡夫卡的课程,指导学生撰写了一批有关卡  相似文献   

2.
语丁 《世界文化》2010,(9):16-17
在我收藏的外国文学作品里,应属卡夫卡为最了。我最喜欢《卡夫卡全集》里的日记和书信,不只因为那些卡夫卡直抒己见的文字比借助于"小说沉思"的文字要易读得多,更是因为那些文字是卡夫卡发自内心的直接陈述,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长期的深入研究.这种研究既源于现代犹太人对异质文化的一般兴趣,也出自卡夫卡个人无意识的深层心理需要.卡夫卡中国文化情结的突出表现,见于他对清代诗人袁枚<寒夜>一诗的"着迷".<寒夜>一诗包含着生动而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内涵,有可能为卡夫卡提供他所需要的心理图像.他对<寒夜>一诗的"图像学"解读,充分反映了卡夫卡文学斗争的艰巨、微妙和复杂.据此,后人有可能对卡夫卡的牺牲和贡献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当然,这里的问题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这一点西方学者早有洞察,早在1946年,美国学者安吉尔·弗洛里斯就编辑了一部专门研究卡夫卡的论文集,书名就叫《卡夫卡问题》(The Kafka problem)。在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无限崇拜和感激的人”当中,  相似文献   

5.
揭开弗兰茨·卡夫卡的神秘面纱张静编译弗兰茨·卡夫卡与其他作家不同,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生命意识有着恰当的描述,并充满绝望和对传统的无视。卡夫卡生于1883年7月3日,是布拉格一个缝纫用品商的儿子。他生前在文学界虽不是完全默默无闻,却也没有多大的声望和...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大师欧文·亚隆的心理分析小说《当尼采哭泣》被拍成电影后,受到一致好评。在影片中,欧文·亚隆设计了哲学大师尼采和心理分析大师布雷尔的相遇。相遇的契机就是尼采的相思病。但是这小小的相思病却牵涉出人生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与福楼拜(1821-1880)似乎是很不相同的作家,但他们的精神联系却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重新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可以将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与卡夫卡的哪一部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呢?是《美国》、《诉讼》、《城堡》,还是《变形记》?恐旧哪一部都不太合适。卡夫卡的小说与福楼拜的小说既然如此不同,那么,又是什么将他们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另外,  相似文献   

8.
正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卡夫卡却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经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  相似文献   

9.
走近卡夫卡     
正作为一个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卡夫卡的声誉和影响已越来越大,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阅读他、理解他、认识他、阐释他。走近卡夫卡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阅读他的作品,阅读他的传记和研究资料,或者阅读他同时代的亲朋好友的描述和记载,当然,也可以千里迢迢来到布拉格,沿着卡夫卡成长、生活和工作的足迹,探访他活动的痕迹和精神变化的轨迹。比较而言,最后一种方式也许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与圆     
正"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理性的圆是固定不变的,而感性的圆却可以无限放大,又可以无限缩小。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弗兰茨·卡夫卡,为我们画了一个感性的圆。据曾教过卡夫卡希伯来语的犹太神学者弗里德里希·蒂贝尔格回忆说:"卡夫卡从窗户俯视旧市街环形广场,两三次用手比画说这里原来是我高中的母校,那对面可以看到的建筑物中有我的大学,往左不远是我的工作单位,我的一生都被封闭在这个小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化交流》2003,(12):46-47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183;马克斯韦尔&;#183;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12.
捷克新浪潮中“可怕的孩子”杨·南曼奇的新作《与母亲深夜长谈》是一部卡夫卡式的自传体电影,但这不是一部用来“看”的电影,而是一部需要用心来感受的电影。导演说,影片灵感源自卡夫卡的《致父亲》,此言绝对不假——影片抛弃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1873年4月,尼采到拜罗伊特做客瓦格纳家,带去了一部誊写好的文稿,题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据瓦格纳夫人柯西玛在日记中记载,尼采在瓦格纳的家庭聚会上宣读了这部稿子,分两次读完。这是一本尚未完成的书的草稿,  相似文献   

14.
木千容 《世界文化》2013,(10):11-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思想文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各领域的大师辈出,比如哲学家尼采、诗人里尔克以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无论哪一位都是巨擘。尼采的集大成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尔克的热情洋溢情诗,乃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除了因为学术本身,有趣的是还缘于一位女性。  相似文献   

15.
吴华英 《世界文化》2012,(10):36-38
卡夫卡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孤独、软弱、胆怯、惶恐无依,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强权阴影下;几次订婚又退婚,最后终生未娶。  相似文献   

16.
正题目套用的是卡夫卡《在法的门前》。莫迪亚诺在作品里讲述的"我"和卡夫卡笔下的乡下人的命运相似,他们在寻找一个答案,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脚步不停,而所有的答案和意义,也许是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也是存在于在路上的行进过程中。而这时候,他们已经距离起点好远好远,靠着回忆才能看清来时的面目。回忆是指向过去的手。  相似文献   

17.
尼采对20世纪的西方世界作了预言:“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这在当时被看作痴人诳语,因为18、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科学体系逐步确立,技术成果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类对于物质世界充满了征服的渴望和信心。尼采的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在后来似乎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18.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8,(11):20-21
意大利是西方歌剧的发祥地,19世纪时歌剧作曲家人才辈出,其中最杰出的按其诞生年代排列,有罗西尼(1792—1868)、多尼采蒂(1797-1848)、贝里尼(1801-1835)、威尔第(1813—1901)、普契尼(1858—1924)。今年是罗西尼去世140周年,多尼采蒂去世160周年。为了纪念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将其生平事迹介绍给我国读者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正1872年,28岁的尼采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这部书被认为是他的哲学产生地。尼采在书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阐明艺术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在希腊世界里,按照根源和目标来说,在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的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谨防"小毒"     
宣判了上帝死刑的尼采大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毒使人死,而小毒使人舒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