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了几年记者,磨磨蹭蹭跟着别人学步,仔细想来也采访了不少名人名家,静下来梳理梳理,也到觉得还有那么点“谱”。不怕贻笑同行,冒昧写在这里。一名人名家周围大多有一大群崇拜者,什么歌迷、影迷、书迷等等,他们把自己崇拜的对象完全理想化了。在这种众星捧月的情况下,名人名家常给人造成一种神秘感,似乎他们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又给记者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名人名家不好接触。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许多声望卓著的文艺界知名人士,为人都很谦逊、真诚,很容易接近。记者在采访前作好了各种准备,就可以获得要想得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穆安庆 《青年记者》2009,(14):82-83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里的某个特定事件。本文要谈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即通过采访名人,来采写其自身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3.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4.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所传“七分采、三分写”,说出了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采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采访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对名人采访中,这种良好的心里素质便上升到成功因素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采访名人比采访普通人的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对象的名气对采访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采访名人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取决于采访者的学识和对被采访者的了  相似文献   

6.
仆非名人,也没资格占用"名人书缘"的篇幅,只因栖身河南文艺界多年,又承蒙主编善耕先生错爱,约为此栏写稿,便恭敬不如从命,检点如烟往事,找出一段与书相关的有趣历史,掇拾成篇,聊以报命.  相似文献   

7.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罩的某个特定事件.  相似文献   

8.
我是踏入新闻战线大门才两年的新兵,采访过一些文艺界的名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我始终没有懊悔,踏着自己认定的路子执著地前行。两年来的采写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真正写好人物专访绝不是一件易事,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收集,踏实认真  相似文献   

9.
“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名人”身上。由于名人本身的效应,公众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也驱使更多的记者去关注这些名人。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 不光是采访名人可能要付费,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在美  相似文献   

10.
做了20期的"走基层"节目,收获很大。尤其在采制人物短片方面感触颇深。一、名人采访要平民化作为县级台一名记者,接触本土化的一些名人是很容易的。但是,怎么采制这样的名人短片才能让受众接受起来舒服没有距离感呢?我想:采访名气大的人要趋近平民化。  相似文献   

11.
王延辉 《新闻窗》2006,(3):79-79
关于名人的报道,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要从分析名人心理特征人手,探索采访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名人的报道,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名人是忙人,难得有整块时间坐下来与记者大侃其经,但这还不是采访名人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近半年的沉寂,《名人》杂志复刊了。定名为续航号的《名人》整体风格变化不大,依然是以名人的角度介绍名人,依然是邀名人做栏目主持,依然是以图片说明为特色。然而细细品味,可以感觉杂志的编辑们对于《名人》的续航,还是下了番功夫的。乍看,《名人》如昨。再一看,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微调:广告有所增加且更为时尚,目录也变得休闲了。但封面依然毫无特色。续航号的《名人》栏目锐增,由11个增至22个:保留了“强行登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网情深”和“看谁猜得全”四个栏目。新设栏目不再以文艺界、体育界为主,更多地介绍了政界、商界、IT界的名人。这一变化让人欣喜。偏重文艺界、体育界名人很难与《当  相似文献   

15.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相似文献   

16.
我到解放日报文艺部后,部领导黎家健同志是我的顶头上司和直接领导人,也是我从事文艺采访和编辑工作的主要引路人和师傅。他分配给我的任务,一是组织、编辑《朝花》副刊上的杂文等言论;二是参与重要的文艺战役性报道,如华东话剧会演、青年京昆剧团学员毕业公演等;三是机动采访,报道一些文艺界名人、新苗等。如巴金、刘海粟、林风眠、于蓝、沈扬、才旦卓玛、祝希娟等。  相似文献   

17.
指路人和师傅 我到解放日报文艺部后,部领导黎家健同志是我的顶头上司和直接领导人,也是我从事文艺采访和编辑工作的主要引路人和师傅.他分配给我的任务,一是组织、编辑<朝花>副刊上的杂文等言论;二是参与重要的文艺战役性报道,如华东话剧会演、青年京昆剧团学员毕业公演等;三是机动采访,报道一些文艺界名人、新苗等.如巴金、刘海粟、林风眠、于蓝、沈扬、才旦卓玛、祝希娟等.  相似文献   

18.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近读《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学林版),书中选列的均为已作古的近代、现代人物的书简,有政坛名人,也有学术文艺界人士。其中除张大千选有二通外,余皆人各一札。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不是忙人就是闲人,太忙的名人没有时间,太闲的名人没有动力.只要是名人,每天都会遇到采访,往往一件事要说上数十次上百次之多.一个优秀的记者在与名人明星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有独家的绝活,否则写不出想要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