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暨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该篇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此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如是,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此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红学界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6岁,一是9岁以后,其症结在于林黛玉丧母后是否守制3年。伏涛持守制说。认真考释文本,从贾雨村的言行、林如海的安排,贾府的接迎统观此事,守制是个并未实施的伪命题。此乃林如海丧妻后的最初打算。与之相应的所谓贾雨村当过林黛玉4年老师的断言同样当废。  相似文献   

5.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封建贵族家庭的礼俗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为举止,展示了封建贵族小姐所履行的礼仪规范,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再现了“诗礼簪缨之族”的礼俗文化特征。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是节选《红楼梦》中的第三回,也是拉开了林黛玉生于斯死于斯的贾府生活的序幕。曹雪芹主要是通过林黛玉来介绍贾府的繁华与富贵以及贾府的主要人物的性格。表面看来这似乎和一般小说序幕没什么两样,但纽楼梦》毕竟不是一般小说,习惯于“一石多鸟,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行踪蔓线索,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的人物、环境作了第一次直接描写。这一回里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贾府。它是《幻楼梦》故事展开的一个基础,是众多人物性格生成的土壤。对课文中人物的剖析大家往往注目较多,而对其中复杂的环境描写,常常是提纲挈领的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的附上两句。其实,本课中的环境描写是很值得推究的。这里,笔者作了一叶探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顺仪 《学语文》2004,(5):13-13
《林黛玉进贾府》可供研读的地方很多,但笔者认为曹雪芹选择林黛玉这个人物角度来描绘他要着力表现的贾府,也有其独特的角度优势,值得一写。1、身份优势。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儿,又是贾赦、贾政两个人的嫡亲外甥女儿。由于这个身份的特殊,黛玉的到来,必能牵动贾府上上下下的各色  相似文献   

10.
姚军强 《甘肃教育》2014,(22):97-97
正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秩序。其本质就是要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礼仪文化是具体的行为规范,有其自身的制度仪式和文化特色。下面笔者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谈一点简单的认识。一、动作行为林黛玉初进贾府,她的说话、举止都十分符合古代的一个未出过远门的闺秀所为。林黛玉常听得母  相似文献   

11.
邢夫人原是贾敬夫人,这是《风月宝鉴》贾家家谱三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石头记》将她改为贾赦夫人。这是《石头记》贾家家谱四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红楼梦传奇》恢复《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敬夫人。《红楼梦》否定《红楼梦传奇》的《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由此可见,邢夫人由贾敬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的反复过程,就是《红楼梦》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到《红楼梦》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魏廷珍就是林如海的原型”一说,在考证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比附倾向。从《红楼梦》文本与史料对照,魏廷珍有些像书中人物林如海,但又有更多的不像。审视林如海出场后的表现,又发现曹雪芹似在用曲笔勾销他与贾家(曹家)的关系。曹雪芹煞费苦心在一个次要人物身上打哑谜,其中必有隐情。魏廷珍即使算得上是林如海的原型,也是个假的,真原型另有人在。  相似文献   

13.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内容,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典型形象的重要环节。该诗以丰富而奇特的景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性格特征。并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展现出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爱怜,寄托她对理想与爱情的强烈追求;用风霜雨暴透析出她生活的险恶环境;用对落花的埋葬,彰显出她品格的高洁,宣泄出满怀愁绪与悲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近期在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四十八回后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时,从林黛玉引导香菱学诗中得到启示,对常州市正在热推的“学案导学法”,从教师说课和实际上课时该导什么、怎么导、导到什么程度、导有哪些要求等实质性问题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尤氏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尴尬人的形象。她的尴尬不仅表现在她尊上敬长而不得宠 ,携幼助弱而不得尊 ,善待奴仆而不得敬 ,凡事任劳任怨而不得怜 ,甚至常遭到排挤和欺辱。形成尤氏在贾府中的尴尬地位的原因 ,既有她的容貌、才干和德行等个人表层的原因 ,也有社会出身、嗣下无子、一味顺应丈夫自保的深层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曹雪芹通过尤氏塑造了封建大家庭中少奶奶群像中的一个典型 ,是有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比较思维的广泛运用,把对比在整体构成上发挥到几近极致的状态。《三国演义》在表达天意的不可违抗的题旨时,以人事之间、人事与天意的双重对比来体现;《西游记》在体现佛法无边时,用天宫诸神、孙悟空及诸多妖魔来陪衬;《红楼梦》在求取悲剧的完整性时,把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人生内在矛盾的外在形态为小说主题的体现作正反支撑。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