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究其失败原因,除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英国强大外,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属寥寥。作者试就清政府在战前的闭关政策,战争中的“战”“和”政策,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总政策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清政府在外交上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闭关政策有两个问题须进一步分析认识。一、关于“一口通商”。闭关政策并非意味着始终“一口通商”。清初,清政府为割断东南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等领导的抗清力量的联系,曾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清军收复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四个地方为通商口岸,同时采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有许多同学们不能准确理解的历史概念 ,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吃透教材 ,准确地理解其真实含义。而高考试卷中又经常出现这样的试题 ,如鸦片战争前夕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湖广总督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 ,“湖广”指的是湖南、湖北。那么 ,对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的历史概念应该如何理解呢 ?我在此以每个单元为一自然段作个提示 ,希望能对同学们在历史概念学习中的准确理解、完整把握有所帮助。鸦片战争后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点上海乡土历史资料,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可得到较好的效果。我的体会是:结合上海乡土历史进行中国历史的教学,古代史部分较少,近代史和现代史部分较多。要有机的结合,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为五口通商之一。外国侵略者最早在上海建立“租界”,实行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以外的殖民地制度,租界日益变成“国中之国”。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很多发生在上海,如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小刀会起义,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上海设立的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局,外国资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中国商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历史教学问题》2006,(4):84-92,40
中国的商会,产生于20世纪初期。它经历了清朝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三个历史阶段,前后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商会的产生和发展,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同中国资产阶级活动紧密联系。因而,商会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亦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下面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的若干代表性论点归纳综述如下。一、商会的起源中国商会诞生于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历史时期。因此有论者把设立商会看作是清政府迫于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应变手段。日本学者仓桥正直即持…  相似文献   

6.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和以后几年进行的立宪活动,应该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大题目,因为它涉及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问题。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端,在它行将灭亡的最终时期,却进行了立宪政体的多种改革活动,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只集中研究清王朝的对立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对清政府的立宪改革却仅作为革命派的反面衬托,以“假”  相似文献   

8.
形成于1840年前后的中国京剧,一坠地就赶上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赶上了清政府以历史的反动去吸取历史的教训,从此更加闭关自守、更加推行强权政治的一种无边的孱弱与黑暗。它是应该有很强的历史负荷感的,是可以“以澎湃的激情凝铸几个具有巨大审美感应力的新戏”,以展示自身社会价值的。它没有能够产生元代关汉卿那样“感天地而泣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破产。按理说,经过这次战败,清政府应该吸取教训,改弦易辙,彻底放弃原先的自我封闭的作法,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迎头赶上去,可事实不然,在鸦片战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清政府仍继续推行盲目排外、因循守旧的落后政策。一鸦片战后,清政府排外守旧的表现是多  相似文献   

10.
形成于1840年前后的中国京剧,一坠地就赶上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赶上了清政府以历史的反动去吸取历史的教训,从此更加闭关自守、更加推行强权政治的一种无边的孱弱与黑暗。它是应该有很强的历史负荷感的,是可以“以澎湃的激情凝铸几个具有巨大审美感应力的新戏”,以展示自身社会价值的。它没有能够产生元代关汉卿那样“感天地而泣鬼神”的思想文化大师,没有能够出现明代汤显祖《杜丽娘》那样的人文主义“至情”作品,它  相似文献   

11.
答: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这次赔款以银元为计算单位支付,而以后清政府所有对外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均以白银“两”为支付单位。因此《南京条约》的赔款数目就常被误解为2100万“两”。那么为什么《南京条约》中的赔款以银元支付而不以银两支付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中国宝银银两存在着重量不足、成色不纯、平砝(秤)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本意和中国人理解的“现代化”内涵来看 ,用“现代化”概括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不尽恰当 :第一 ,中国近代只是“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现代化”不能明确表达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 ;第二 ,“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对于中国近代而言 ,它包括了民族独立、社会民主、人民解放等内涵 ,将其与独立、民主等概念并列使用不符合逻辑 ;第三 ,资本主义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 ,这是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 ,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史上的特定内容  相似文献   

13.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分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依据作为历史线索的三个基本条件,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提出了以“一条主线,两种转变,两个时期,三大板块”来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处理其分期及编写体例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清政府起初对之大肆“剿灭”、疯狂镇压,而后来则实行“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合法。导致清政府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教材和教参谈了两点: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直接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不敢镇压。二是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第一个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对第二个原因,学生必然会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矛盾?要解开这些疑团,就必须知道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与列强在“废帝立储”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几点分析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三次高潮”、“四个阶梯”、“两个过程”、“近代化”等不同的说法;去年8月在湖南召开的“中国近代史宏观问题讨论会”上,有人还提出了以“独立和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主张。历史基本线索是历史主要内容的体现。历史作为既往的存在是永不再变的客观事实,不能由人们的主观加以改铸,历史的基本线索当然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历史是包罗万象、异常复杂的,人们认识和记述某个时代的历史,总是在大量史事中选择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件、制度、思想、人物等等,用以构划出该时代历史的概貌和发展规律,不会,也不可能包罗无遗地什么都写都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史学著作体系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在80年代,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研究堪称“显学”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问题的重新认识,也直接关系到中国近代史著作新体系的酝酿和确立。 早在50年代,史学界在讨论近代史分期问题时,多少也涉及到了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当时胡绳提出;“要解决分期的问题必须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时,主要的任务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主张要解决分期问题,必须先找出基本线索,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只有先找到基本线索,才谈得上对它分段,也才谈得上中国近代史著作与教材体系问题的解决。 因而到了80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984年和1987-1988年两度出现高潮。归纳起来,其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这是由一道选择题而引发的一个问题. 这道选择题出自中国环球科学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出版,由蒋洪主编的<海淀名卷ABC·新编单元测试卷·高中中国近代史上册>(试验修订版).这道选择题是这样的.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昏庸的政府、愚昧的政策B.封建经济占支配地位C.抵御外来侵略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山东问题,实质上是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问题,它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成为20世纪初期国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