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我认为这些说的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07,(17):53-54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说法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经提出“年轻领导干部如何被社会认同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年轻领导干部如何慎始的问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多读书,不贪玩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官?有人认为,只要“会办事,能赚钱,善搞活”就行;有人则信奉“胆子大,不怕丑,会扯乱弹会喝酒,...  相似文献   

4.
在读书中,有人主张书本“越读越薄”,也有人主张“越读越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介绍自己“越读越薄”的读书方法。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  相似文献   

5.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就像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看电视、有人喜欢上网、有人喜欢逛街、有人喜欢闲聊、有人喜欢旅游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读书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时间我只读我喜欢的书。如果哪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这一天少了什么,在每个劳累了一天之后的夜晚,孩子已静静睡着,月亮温柔地定格在窗眼里,疲惫的身躯舒服地靠在床头,然后捧一本书,这是我一天最幸福、最放松、最适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读书     
《中学生电脑》2009,(7):91-93
读书,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 从读书人的角度看。有人爱书成癖.譬如诗人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突然发现新郎不见了.东寻西找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当然,也有人视书为仇敌,有人依趣味读书.有人因实用读书.有人读书增进情趣,有人读书只为谈资。  相似文献   

7.
谈到阅读的态度和方法 ,我就想 ,读书不妨学淘金 ,书生本是淘“金”人。是的 ,古人中勤于读书淘金的 ,多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锺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 ,也是十分庸俗的读书观。当然 ,懒于读书淘金的 ,则多认为“春天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来冬有雪 ,收拾书包好过年”。这又是一种颓废的、百无聊赖的读书观 ,这种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书生。这样两种极端的读书观 ,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自然都不可取。不过书中有“金” ,这倒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事实。因此 ,常常有人说 ,读书如淘金。…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们一方面要致力读书,一方面要关心政治,这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有人认为这是单句,其理由为:最后一句的首字“这”,指代了前面的复句“我们一方面要致力读书,一方面要关心政治”,并与“两方面”一起充当了“要紧密结合”的主语。我以为这样的断定是不对的。试比较一下这样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9.
上学与读书     
谁都知道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却偏偏有人说学校是禁止读书的地方。这个说法本身,就足以吸引眼球,使人欲穷究竟,就像有人对你说,餐厅不是吃饭的地方.这不是在说胡话吗?但等你听人家说出个子丑寅卵,再仔细一琢磨,还真就是那么个理。现在的学校,除了课本,就是复习资料,其他的一概被排斥在“读书”之外,要读的话就是不务正业,不求上进,学校可不就成了“禁止读书的地方”吗?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有句云:“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读书有过各种不同的答案。”“许多人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那么,这段文字中提到的“敲门砖”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顾名思义,所谓“敲门砖”,就是指敲门用的砖头:门未开,自然抱着砖头不放,以便继续敲下去;门一旦敲开了,砖头派不上用场,自然也就抛弃了。这本来是旧时代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事。后来有人把它与读书联系起来了:封建时代,不少读书人为了升官发财,便拼命读书,死抱书本不放;一旦科考得中,做官…  相似文献   

11.
读书,这是每一个中学生获取各门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从阅读的智力价值看,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有人把阅读称之为“学习之母”,有人把它说成是“智慧之源”。由于阅读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读书便成为人们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挑战阅读力     
亲爱的咖啡们,读书难吗? “不难,”有人举手说,“随便什么书,拿来就能读。” “难”,又有人说,“我一看书,就打瞌睡。”  相似文献   

13.
书中岁月     
书中岁月先钧如今能静下来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爱读书的人总是寂寞的,真不知是因为读书才寂寞,还是因为寂寞才读书。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书?”有人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生答案.也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解惑,至于宋人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  相似文献   

14.
挑战阅读力     
《广东第二课堂》2011,(7):76-77
亲爱的同学们,读书难吗?“不难!”有人举手说,“随便什么书,拿来就能读。”“难!”又有人说,“我一看书,就打瞌睡。”  相似文献   

15.
怎样读书     
有人站着读书,也有人踱步测览,有人摊卷伏案,也有人斜倚翻阅、轻松悠然。有人看书聚精会神,有人却只拣有趣的看。有人读书,读过之后,脑子里像漏斗,一点东西也没留住;这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书读得多了必然会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已为很多人所信服。那么,为什么有些同学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是提高不上来呢?这与读书的方法不对有一定关系。正确的读书方法很多,因人而宜。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有的。一是读书不要“偏食”。只要是看得懂的内容都爱读;二是读书要用心。有人甚至废寝忘食,常常为书所迷;三是读书重意会,书中的人物、情节常常浮现在眼前;四是读书求效果。读后要知道什么是美与丑,学会怎样分辨善与恶,书像一扇知识宝库的窗户,展示了另一个美好的天地。为什么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提高不…  相似文献   

17.
读自己的书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光菊花也还有“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等众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需要的书。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性情、经历、学养的不同,形成了各人千差万别的喜爱和审美标准。因此读书就应该从自己的这一“个性”出发,才能读出自己的特色来。我自己长期以来喜爱读一些有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由于出自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之口,自然历来谈的人就多了。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近期不断刊登相关文章。王富仁、郭崇明先生撰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鲁洪先生不赞成二位意见,认为“不求甚解”误人子弟。近日苏荣耀先生不敢苟同鲁先生的高见,认为阅读应“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笔者有所触动,也想谈谈“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断章取义,把陶渊明说成是读书马虎的典型,并说陶渊明这样…  相似文献   

19.
“有机可乘”解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礼”变成“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据《文学报》报道,日前不少论坛和QQ群上都流传着关于对九个成语“恶搞”的一个热帖,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有人说成语是我们语言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每个成语都有其特有的典故,其释义早已定型化。成语被恶搞得面目全非,当然让人非常痛心。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读书,每个人会有自己的见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陶渊明说读书“不求其解”,也有人说读书贵在“涵泳”。王蒙则认为每一个人要掌握自己读书与人生阅历最佳的平衡点。王蒙主张,有两种人不必读书,一种是天才,一种是白痴。天才理当著书立说供人学舌,没时间也没必要读他人著作;至于白痴,书读得再多也白搭;只有中常之人才是读书种子。其实,此辈也可能因读书贪多嚼不烂适得其反。古今为读书所误者岂止孔乙己一人?书读多了,不免眼高手低,自废武功;各书生自立门户互不买账,不读或许明白,越读越糊涂的并不稀罕;书虫大多苛求,感觉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