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友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把友爱分为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以彼时代的视角来体悟友爱,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友爱以及对友爱的运用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童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10):62-73
德性享受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构想.德性必须为人们所享受,人们只有享受才能表征他们真正拥有和运用德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本质的重要揭示.亚里士多德认识到,德性享受的实现深受德性本身内在性质的约束.德性享受代表着人类德性实践的理想.尽管德性享受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代世界,都没有成为广泛的德性现实,但是,向往和追求德性享受的境界,依然应该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德性享受要贯穿德育过程,体现在德育评价中.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敏于观察受教育者运用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勇于面对受教育者道德生活中的德性失败.  相似文献   

3.
童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10):62-73
德性享受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构想.德性必须为人们所享受,人们只有享受才能表征他们真正拥有和运用德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本质的重要揭示.亚里士多德认识到,德性享受的实现深受德性本身内在性质的约束.德性享受代表着人类德性实践的理想.尽管德性享受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代世界,都没有成为广泛的德性现实,但是,向往和追求德性享受的境界,依然应该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德性享受要贯穿德育过程,体现在德育评价中.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敏于观察受教育者运用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勇于面对受教育者道德生活中的德性失败.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4):59-65
亚里士多德将荣誉界定为最大的外在善,但他的界定会导致两个问题,即荣誉的价值依据问题和作为最大的外在善的荣誉与朋友的关系问题。因此在理解亚里士多德对荣誉概念的界定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荣誉的价值根据不是外在的授予者,而是与其匹配的德性,尽管亚里士多德将朋友和荣誉都界定为最大外在善,但却是在不同层面上所说的。厘清荣誉与德性和幸福的关系问题,我们或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荣誉的内涵及其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自制与节制两个重要概念。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界定何为自制,相反他更多地讨论了不能自制,借此说明何为自制。在他看来,自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处于恶与德性之间,虽然不能算是一种美德。但它是达到节制这一重要美德的中间环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因此培养节制美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在该著作中,他对幸福和快乐这两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述,并在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相互融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快乐观对我们正确理解幸福和快乐的关系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勇敢"作为第一德性的观点,认为那是出于高尚目的,带有理性选择且适度的品质才是亚里士多德所指的纯粹的勇敢.在这个时代,教育很有必要重新祭起"勇敢"的大旗,我们必须对"勇敢"有一个深刻的、理性的理解,而不是笼统的说法,即: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塑造现代化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0.
《尼格马可伦理学》具有丰富的德性伦理学思想,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实践在德性中的作用,道德实践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意义上举足轻重,其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从理性主义传统出发,按照理性在德性中的纯净程度,将德性区分为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两种,认为依据严格理性的理智德性优于同时分有理性、情感与欲望的伦理德性。在理智德性中,依据普遍理性的智慧又要优于不仅与理性相关而且与欲望及情感相关的明智。虽然以智慧为目的的思辨活动是最高的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与明智相关的经验却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观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幸福观哲学理论,即《尼各马可伦理学》。幸福是至高善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对自己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所追求的幸福层次不同,归结来讲,精神幸福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幸福。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其"友爱理论"中,同时肯定了"自爱"和"他爱"的两种的友爱观念。通过灵魂的美德观念,"自爱"向"他爱"的过渡成为可能;对比霍布斯的人性观念理论,由于缺乏善和美德的宇宙目的论框架的支撑,从"自爱"向"他爱"的过渡不再可能。现代世界徘徊在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之间,亟需重新发现善的宇宙目的论来为友爱理论提供最终的支撑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现实活动、幸福与思辩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一种现实活动,且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它是终极的、自足的,也是有条件的;而人的思辩活动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最高幸福,思辩的人、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自私的德性》集中体现了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之一的安&#183;兰德的思想。它宣传的是个人主义、理性利己主义道德观,安&#183;兰德本人称之为客观主义伦理学,其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赞美自私的“德性”。这种自私的“德性”是建立在她所谓的“理性”基础之上的。本文认为,她所说的“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所谓自私的“德性”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谈论了有关伦理教育的思想,并且强调在伦理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公民正确的快乐感。亚里士多德有关伦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方式,对当代的伦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荣贵 《文教资料》2007,(26):41-42
《周易》对女性的规定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观念,她推崇女子才德兼备,主张女子在正常的环境下,循规蹈矩,柔顺隐忍;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要有远见,有主见。同时将其才德的发挥限制于家庭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19.
王婷 《教育文汇》2009,(5):39-41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你愿意当班主任吗?当了17个年头的班主任了,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是用心在做教育工作,是爱学生的。但面对这个问题时,扪心自问,我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在思考答案的瞬间,学生的进步、学生的热爱所带来的幸福感可能会在心头轻轻荡漾,但我更多地想到了班主任的披星戴月,  相似文献   

20.
今日当我徘徊于图书馆新书陈列架前时,不经意间被一个新颖的书名吸引了--<教师的幸福感>.看着这样的书名,我不禁感慨万千:当今研究教师的书籍不计其数,有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对教师绩效评价感兴趣的,有钟情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