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具有天然的时间性,而作为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裔作家对小说时间的结构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悟与表达。借助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探讨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时间结构艺术,可以发现,汤亭亭复杂而纷乱的时间意识折射出的是其身处两种文化空间,对自我身份构建及归宿的体认和沉思。汤亭亭对小说独特的时间安排彰显出了虚构的力量,为美国华裔女性树立了新的形象,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4.
<日光流年>的"时间"是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修辞策略,它的存在赋予这部小说新的意义.从时问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存在着两种时间形式.本文分别从故事时间,话语时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代表之一,被世界文学理论家赞誉为"惊世之作"。小说通过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段跨越时间、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在小说叙事过程中,作者突破性地运用了预叙、倒叙、重复、停顿、省略等手法,让故事情节在有限时间内得以发展及完成。事件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充分体现出作者独特、大胆的创作手法。结合《呼啸山庄》的叙事时序、叙事时距、叙事频率及中间叙事等特征,探析作者在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叙事时间特色。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线性时间缺位的世界。轮回时间意识是鲁迅小说最具活力,也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时间形式。它通过个体事物、人或单个事件、场景等在时间中反复出现,演绎着一出轮回的悲剧。鲁迅在竭力反抗着历史的"重复"与"循环"的同时,也在自觉抵制内心深处潜藏的轮回意识,最终从时间轮回的怪圈里突围,真诚地昭示中国新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被主体化。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了福克纳对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相似文献   

8.
邦达列夫的哲理小说《岸》中,标题"岸"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文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结构的分析,解读出"岸"即是时间洪流中,对存在于人记忆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回溯与追忆。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意识流小说的时间观念作系统的层次分理,辨析意识流创作中各种时间观念对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从客观时间、主观时间、空间的时间化三个层次,论述三种不同情景层次下的时间观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不同表现,推导出时间这一特殊叙事因素为意识流小说的叙事基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对意识流小说的时间观念进行一个系统的层次梳理,辨析意识流创作中各种时间观念对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文章从客观时间、主观时间、空间的时间化三个层次论述三种不同情景层次下的时间观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不同表现,推导出时间这一特殊叙事因素为意识流小说的叙事基点.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63-69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纵现实时间,在“过去”的时间场上找寻一片澄明之境。“意象化空间”是她为缓解时间焦虑而采用的核心美学技巧。  相似文献   

13.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展现了独特的时间艺术,在小说中回望是一个基本的姿势,而回忆叙述中叙述者“我”与被叙述者“我”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距,这种间距通过小说巧妙的人称变换和时间指示词的使用被恰当呈现;小说的碎片叙述打破传统线性时间秩序,使时间呈现断裂凌乱之态,却更契合人思考与回忆的真实状态;同时《一个人的战争》实现了不同维度的主客体时间的重叠,构筑了小说的个性时间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天黑以后》中,村上春树按照现时叙述的情节发生次序结构故事,形成整体时序上的顺叙框架。在此基础上于各章开头标明情节发生的具体钟表时间,以此映衬出小说人物的"活动时间"或"成长时间"与"睡眠时间"相互倒置这一生存范式,反映了都市人的自我分裂以及都市这一特定空间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扭曲。另外,村上春树沿用以往的创作手法,通过安排小说人物讲述过去的方式构设倒叙。小说人物的个体讲述行为具有自我疗伤、自我认知的意味,反映了村上春树对存在与时间的"后视镜"式思考。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不仅"以酒言志",更"以酒运文",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了酒描写的叙事功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聊斋志异》酒描写的叙事功能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部文言小说巨著,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影响小说叙事艺术的因素,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和小说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海上花列传>在叙述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准确的时刻点,已不同于古代小说模糊的时间概念表述;小说中人物由于时间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已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变异为"昼伏夜出"、"夜聚晓散".但二者都蕴涵着现代性的因素,从而导致了传统日常生活的瓦解,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潜在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的小说以深刻的主题、广阔的背景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在小说的叙事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继承了英国文学的传统,而且敢于创新,如主张从"内部视点"进行人物描写和叙述事件,引入叙述者"马罗",提出并尝试"时间变换"与"时间并存"的方法,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9.
写梦小说是唐传奇中的重要部分,写梦小说中幻化时间的存在,使作者对时间的虚构夸张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呈现出“有意为小说”的叙事谋略。本文以幻化时间为基础,探析唐传奇写梦小说中幻化时间与人间时间的反讽性对比型的基本结构,幻化时间对人间生存的时间状态的改造、伸缩和反讽,以及当幻化时间受到人间时间的介入时所表现出的叙述者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关注,从而证明唐传奇写梦小说对幻化时间的着意经营,开启了一种以个人命运为中心的叙事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太古和其它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的独特叙事空间,展示了"人"之有限坚忍的时间、"物"之无限自由的时间和"上帝"之权威中立的时间.小说深刻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哲学和时间之问的热忱,同时表露出当下碎片化的单向年代里作者思考生命多维存在方式的温柔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