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刘晖 《科技与出版》2011,(12):37-38
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的党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党刊在市场大潮中苦苦挣扎。但是,一些党刊与时俱进,积极面向市场,紧密联系广大党员与广大社会群众,坚持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  相似文献   

2.
信息窗     
《新闻知识》2004,(7):63-64
中宣部即将改革评奖制度 据悉,中宣部准备改革评奖制度,要有利于参评单位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没有经过市场和群众的检验,不能参评。中央主管领导指出,要让评比的周期长一些,要有足够市场检验的时间,要从评奖本位转向观众本位、市场本位。 (摘自重庆《办报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长春同志指出:“要看到文化产品在本系统自身内循环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这个体制要坚决改掉。要清理奖项,增强奖项的公正性、权威性,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为根本评价依据。”确实,当前新闻评奖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我党革命王卜争与和平建没取得胜利的法宝。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党报新闻工作者在宣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这个实质性的出发点——群众观点。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新闻业回望(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月 李长春指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综合新华社1月、4月、6月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中  相似文献   

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归根到底是解决新闻报道为谁服务的问题。衡量包括新闻报道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好坏,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依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是受众对于传者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是否接受。受众接收到某项新闻信息,对此表示认同,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有效传播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雷洪  汪晓龙 《声屏世界》2004,(11):51-52
新闻工作要贴近群众、服务大局,要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的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告诫我们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李长春同志也提出了“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新闻宣传成效的根本标准。”其实.贴近群众也是我党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只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报纸首先应该面向群众。一张报纸,在大政方针、路线原则上,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但具体的报道就要考虑群众的需要。报道不能仅仅考虑地方党委的反映,也要考虑群众的反映。报纸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报纸办得好不好,需要群众来回答,群众喜欢或不喜欢,总是有道理的,要不然就没有个标准。”我们的报纸、  相似文献   

9.
业界动态     
多方听取意见 多渠道实现群众参与评奖 ——中广学会评奖改革调研会纪要 为了落实总局领导关于评奖改革的指示精神,征询可操作性意见,提高评奖质量,使评奖的运作过程更科学、更规范,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2月12日在京召开了评奖改革调研会。总局总编室,中广学会专家组、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省级电台、专业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的代表以及中广学会党组书记常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报刊纷纷与企业界联合举办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理论文章、新闻评论、杂文等多种体裁、形式的有奖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涌现了一批精品和佳作。其评奖方法虽各有异,但总体来说,读者是满意的。但是不少报刊的评选方法仍属经验型,缺乏科学根据,或方法不完善;个别的报刊甚至对征文评选不够负责。因此,分析和研究征文评奖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有效的评奖方法,十分必要。纵观近年来的有奖征文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评奖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仍有不少党报的会议报道处于读者不喜欢、领导不满意、媒体人自身也不欣赏的尴尬境地。由于各种原因,党报上那种"领导很忙"的会议报道过多过滥,那些虚话套话场面话、八股文章式的新闻越来越多,人民群众不爱看,斥之为"正确的废话",十分期待改革有关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其实,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就主张报文宜  相似文献   

12.
县级的广播宣传,怎样面向群众,宣传群众,并为群众所接受呢?我们以普通劳动者为对象,进行了一番尝试。一是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改革,多从群众角度报道,用群众创造的业绩来教育群众。热情讴歌人民群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发行研究》1995,(5):21-23
群众文化类期刊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中宣部出版局课题组群众文化类期刊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文化修养读物,是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群众文化类期刊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总结经验教训,遵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在宣传思...  相似文献   

14.
一张党报要办得既使领导满意又使群众满意,都喜欢读,是很不容易的。过去,我们在实现前一个“满意”的方面,下了一些功夫,相比而言,在实现后一个“满意”方面,下的功夫就不够了。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常常把实现前一个“满意”当作硬任务来抓,而将后一个“满意”视作软任务,一会儿抓,一会儿放。结果,不但群众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现在研究党报如何走向市场,提高可读性,这两个“满意”的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这里,结合办报实践谈点对后一个“满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心工作宣传,是党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报在中心工作宣传中也存在内容不新、形式不活、宣教味浓、读者不爱看等问题,影响宣传效果,尤其在网络媒体竞争面前,曲高和寡的问题更显突出。如何让中心工作宣传接地气、有生气,党委满意、群众喜欢?近年来,宝鸡日报社在宝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这一中心工作的宣传中,遵循新闻规律,放  相似文献   

16.
新闻照片是形象性新闻,具有群众性,最容易让群众所接受,是读者喜欢的一种宣传形式。怎样让群众接受这种宣传形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亲和力从四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化馆作为国办群众化单位,是群众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职能重心下移,化馆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人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体,面向大众,为人民服务,是化馆的职责。化馆的工作,应时刻想着群众,研究群众的需要,想方设法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事落到实处。社区化是社会主义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先进化的重要方面,社区化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报刊纷纷与企业界联合举办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理论文章、新闻评论、杂文等多种体裁、形式的有奖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涌现了一批精品和佳作。其评奖方法虽各有异,但总体来说,读者是满意的。但是不少报刊的评选方法仍属经验型,缺乏科学根据,或方法不完善;个别的报刊甚至对征文评选不够负责。因此,分析和研究征文评奖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有效的评  相似文献   

19.
田媛媛 《新闻世界》2013,(2):136-137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面对新形势,社会群众文化事业必须与时俱进,继续坚持“立足阵地、面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而做为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基层文化馆、站,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龙头兵”,更是任重而道远。如何加强专业和业余的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类文化活动的质量?如何将馆办活动与社会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之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如何以新视角和新手段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如此等等,都给基层文化馆、站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和新任务。由此,仅就本地区及笔者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华平 《大观周刊》2012,(42):33-33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决定了辅导不可能是“复印式”的传承,而只能是选择性的传承。只有精心选择,才能传递群众文化的精华,只有整理和加工,才能使辅导对象能够接受,冀有选择性的吸收,才能使异地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原封不动地世代因袭相传是不符合现代的发展和需要的。文化创新就必须打破憾的文化传统,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完善。群众文化辅导就是在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意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起着“联系”和“融合”的作用。它改造着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保护着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它选择外来文化的优长,发扬着现代文化的意识。基于此,本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做出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