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乃禹 《考试周刊》2009,(38):35-36
通俗文学是相对于高雅文学或者纯粹文学而言的,通俗文学在韩国历来受到歧视,基本被排除在研究者们的视线之外。但韩国通俗文学具有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广受大众读者的欢迎。本文主要就韩国通俗文学,特别是通俗小说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梳理,阐明了通俗小说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武侠文学研究逐渐在大陆兴起。这一方面是国内国外学术研究大环境变化所致,也应看到港台新武侠小说80年代后在大陆广泛流传对研究肇起所具有的意义。理论与方法在上世纪后二十年众声喧哗,众多学者掌握并运用这些新的利器开拓出不同以往的疆域,使得文学史研究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让文学研究出现了更多的新关注点,其中。通俗文学研究视野的扩大与重新认识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3.
对于台湾通俗文学,我们应将其放在整个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台湾通俗文学一直都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田沃土中,台湾通俗文学作家们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创作出一系列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4.
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将改变文学史的整体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又重回读者的视野,并进而登上了大学的讲堂,成为文学史家研究的对象。苏州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而苏州大学则是当今研究通俗文学的大本营之一。这一研究团队提出了知识精英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应该“双翼齐飞”的文学史观,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通俗文学要入史,还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否要‘‘向前位移’’;二是如何就中国现代文学史“双翼齐飞”的整体格局达成基本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影视艺术与文学之间看似单向的滋养与借鉴过程,实则是相互的。本文通过对部分通俗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可知,通俗文学倚重画面的营造,注意声音的“在场”,并引用场景与台词进行修辞,使影视语言参与通俗文学修辞成为一大趋势。这一趋势对纯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胥远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4):63-68,73
作者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进行发生学考察,提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两个精神本质:市场与消闲。不满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闸释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所遭受的新文学本位立场和意识形态制约,作者从通俗文学市场本质出发,指出市场最大化才是深刻影响通俗文学现代性发展和雅俗对立互渗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对中国通俗文学现代性进程和“雅”“俗”对立消解作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大力加以提倡。但在此之前,郭沫若对于通俗文学的观念却与之截然不同。本文通过考察郭沫若从起初对通俗文学的排斥,到大力提倡文学的通俗化,来剖析郭沫若通俗文学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通俗文学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通俗文学水准有两条通途,一是提高文学品位,一是提高文化价值。通俗文学属于简单文化和俗文化。具体表现在它的来源和产生、文化诸要素构成、所提负的功能、所运用的技巧、所表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将通俗文学划为简单文化和俗文化是指通俗文学审美开矿的初级性、基本性、普遍性,优秀的通俗文学同样包含着们们所需要的文化价值。给予通俗文学以恰当的文化定位,是关系到正确地发挥通俗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所在,是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作为文学核心价值的审美价值是非功利的,但通俗文学的娱乐价值其功利性却有逐次递增的趋势,发生了价值倾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通俗文学的价值取向作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978-1983年间期刊出版、整顿情况的简单梳理,说明当时通俗文学的期刊载体主要是群众性文艺期刊、科普期刊和法制报刊。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觉醒,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为时髦、致力于文学"专业"化方向,导致文学创作与普通群众的阅读审美差距越来越大,这倒为通俗文学创作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民间文学"等古籍整理、外国大众文学创作的译介及出版界的倡导,为通俗文学重返新时期文学场域开辟了传播通道。新故事、传奇文学、法制文学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叶,泰州学派兴起并在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泰州学派的兴起对中国儒家“道统”思想是一次强有力冲击,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支持和促进了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至此,历来作为主流的抒情文学开始衰退,被文人士大夫备受冷落的通俗文学则成了明代文学的主流。本文通过对泰州学派哲学思想的分析,指出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是通俗文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重新登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美学理论中提升出文学与生活这个最贴近文艺实践的二元结构系统,并试图阐明当代通俗文学对这一二元结构的颠覆、消解.让我们看清今天的通俗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否定、抵制文学与生活的传统美学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俗文学在明代成为文学的主流,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是当时历史条件、社会思潮和文学发展的产物。通过对通俗文学在创作论、发展观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极力推崇,袁宏道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在当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中国文学“危机论”是由于没有领域意识。通俗文学的崛起乃文学审美愉悦功能的回归,且在90年代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正确引导是通俗文学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自起步开始,"超越雅俗,崇尚经典"一直是研究者秉持的信念。打破雅俗边界,进入资料,还原文学的历史,是通俗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通俗文学研究的开展和学科边界的确立,旨归于尊重史实的现代文学史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表述。自起步到成熟,它主要接受着两种影响,一来自于传统,一来自于外国。新文学的影响资源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8.
雅俗兼融是提高通俗文学品位的卓有成效的途径。雅俗兼融是使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融合而有机地合成一个新的品种。这种新品种的通俗文学,既吸收了高雅文学贴近现实、严肃思考、表现重大题材、手法技巧灵活多样、富于探索精神等长处,也吸收了通俗文学有着生动曲折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相应的表现模式、竭力接近吸引读者等优点。雅俗兼融表现在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陈蝶衣将《万象》与“鸳鸯蝴蝶派”做区分是通俗文学合法性寻求的必然举措。“通俗文学运动”在通俗文学的定义、内容、形式、功能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立了通俗文学的理论基础。长篇通俗小说、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及女性作者的新文艺小说是《万象》“通俗文学运动”的重要收获。《万象》对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反映了沦陷时期通俗文人的文学想象。经由此举,通俗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了一定认同。  相似文献   

20.
王军华 《文教资料》2007,(15):98-100
写实主义之父福楼拜在西方文学甚至世界文学圣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一部《包法利夫人》成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正是由此我们结识了这位享有盛名的经典作家和他的经典著作。本文旨在从通俗文学的角度去探析经典作家作品的通俗成分,以长篇小说《圣安东的诱惑》和历史小说《萨朗波》为体例,结合通俗文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作家的通俗面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