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小茅屋     
小说,在我们的头脑中作为一个概念,最核心的东西无疑就是故事了。小说家想着如何把故事写得娓娓动听,有来有去;读者更足期待看到一个曲折而又明白的精彩故事,获得一种“窥视”的满足或是体验的新奇。但是,我们慢慢发现小说不再是只有一种面貌了,它甚至开始偏离那种有头有尾、曲折离奇的故事核,把人们的注意力集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3.
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和如今报纸上流行的“情感讲述”不一样。“情感讲述”吸引我们的是其中或曲折或煽情的故事,我们看完了,感叹一下也就罢了。而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却让我们琢磨。它就像一个谜语,谜面其实简单明了,既生动,又浅显,但在谜面的背后却总是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让我们去不停地玩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正是这样一篇小说。它让我们感觉像一个谜语,在谜面背后还有不曾明说的意味,而这种对意味的探求并非文学理论中所谓的“文本解读”,它就是一种玩味,有点像猜谜语,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悟性。从表面——也就是“谜面”的角…  相似文献   

4.
《张兵小说论集》虽然是在前些年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学术论文基础上整合而成,但它绝非一部“散论”或“杂说”。一方面,这里具有明显的体系,大致可以分成话本小说研究、文言小说研究、章回小说研究等系列,主要涉猎世情、武侠等相对集中的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这里还有一条比较硬朗的线索贯穿其中,那就是张兵先生在“前言”中所阐发的观点:“小说,一种文化。”可以说,把小说定性为“一种文化”,是张兵先生富有理论气魄和前瞻性的真知灼见,也是聚合这部小说论集的大章法、大格局。我们知道,小说研究的文化学视野并非是随意打开的。张兵先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6.
赊米     
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和如今报纸上流行的“情感讲述”不一样。“情感讲述”吸引我们的是其中或曲折或煽情的故事,我们看完了,感叹一下也就罢了。而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却让我们琢磨。它就像一个谜语,谜面其实简单明了,既生动,又浅显,但在谜面的背后却总是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让我们去不停地玩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正是这样一篇小说。它让我们感觉像一个谜语,在谜面背后还有不曾明说的意味,而这种对意味的探求并非文学理论中所谓的“文本解读”,它就是一种玩味,有点像猜谜语,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悟性。  相似文献   

7.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8.
汪培君先生最近在《小说界》上发表了一篇小小说《另一种孝顺》,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中“孝”的问题。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描写了3个人物——阳阳、奶奶和妈妈,而其中着重描写的是阳阳。故事的发生很简单.就是讲阳阳把自己中午吃菜的钱节省下来为奶奶买鸡蛋,先是送鸡蛋给奶奶,然后回家去抚慰妈妈。  相似文献   

9.
一篇好的小说,往往在简单的故事情节模式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读者浮想联翩、长久品味。《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小说。一个年轻人好吃懒做,挥霍金钱,被大家视为坏蛋、无赖,因此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但当听说他发愤努力、赚了大钱,人们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他奉为好人、能人、可以依赖的人……这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吗 ?这不是一个"世态炎凉"的故事吗 ?这样的故事模式,被无数的中外作家们演绎了千百遍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随时可以看得到。但就在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故事模式中,莫泊桑却凭借他对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0.
多少年来,我就怀疑作为文学艺术手段之一的小说是不是真的必然有宣传教育功能。因为我听宣传、吃教育的时候一般非常严肃认真,只有在非常轻松、非常放松、非常闲散的时候,我才选择读小说,我把读小说当作享受。前几天就奢侈了一把,享受了本张春旭的小说《归宿》。说读《归宿》是享受,主要因为这本书你不仅只能认定它是小说,而且与那些惊悚小说、侦探小说、传记小说相比,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的人,给你讲了一个有很强的“可读性”的故事。说“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是因为故事没有更多的悬疑、包袱、伏笔,真就是“娓娓道来”,甚至小说前面都没有给出那32个章节也好层次也好的目录。不过没有目录丝毫不妨碍我们与作者相知。读它的时候就是跟着作者回味这个故事里的那段过程。可别小看这个“可读性”,我以为,享受小说就是没有一点功利性负担地得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必非让人振奋,不必非让人激昂,不必非让人沉重、愤懑,甚至不必非让人感伤或惆怅。你想,要是一个故事没了这些功能效果,还要让人肯读下去,愿意读下去,容易么!为人享受的小说,如果有很强的“可读性”,应当说就是不错的作品。那《归宿》的什么让人“可读”?就是那个故事,是那个故事里的那...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接受美学自引入我国,其“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理论对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百合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研究,可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不是科学论文,不能要求它事事真实.但是,当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索,涉及到科学问题和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这一点柯云路先生也许是赞同的.他的《大气功师》(见《当代》)1989年第3期、第4期、第5期)就是一篇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索的文章.作者开宗明义提出:“本书旨在破译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作者认为自己的科学探索是诚实的,他说:“我的故事是真实的…….第一,这里的大量素材是从真实生活中收集来的,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第二,这里写的气功功理、功法、各种功夫,都是真切地存在着的……从本质上讲(柯先生自己加),这部小说是完  相似文献   

13.
在微型小说创作中,为了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惯性和惰性,作家们往往有意制造阅读期待遇挫,制造陌生化,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获得审美愉悦。日本当代微型小说的奠基人星·新一创作的上千篇微型小说,篇篇给人惊奇,读后令人叫绝。星·新一是制造期待遇挫的行家里手。星·新一制造期待遇挫的方式大致如下:一、把荒诞情节推向极至。即用不断推进的方式,使荒诞情节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推出一个使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保修》的情节发展就令读者始料不及:一个商品推销员到一个画…  相似文献   

14.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15.
正写小说的人就是讲故事的人,而读者不仅仅是倾听故事的人。脱离了故事,小说的存在就变得可疑。作家要不要讲故事不是问题,讲什么样的故事和如何讲述故事才是问题。真正的大师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好的小说肯定会有一个好的故事。但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如果读者不愿意相信,我们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卡夫卡讲述《变形记》的时候,如果读者不愿意相信人会变成甲壳虫,那么这个小说一开始就被之以鼻。因此,作家需要花很多力气让读者愿意相信他们的所虚构的是真实的。——朱山坡《好的作家和好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张海锋 《阅读与鉴赏》2009,(10):31-31,30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从构思和体裁特征上来说,有一种“散文式”的小说,如《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这种“散文式”小说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手法自然融为一体,给作者表现主观世界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可以使作者情思并至地抒写情感和表述自己的思想。《一件小事》就是一篇有浓郁的散文韵味的小说,是典型的“散文式”小说。  相似文献   

1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渎马原的小说,就会感觉到他在时时打破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或者情节的发展逆转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挫折,或者故事的表象把汝者的阅读期待引向真相的对市面,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悖论,结果往往是对完满和美的毁灭,就如现代派大师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派影响的结果,它能够满足读者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完满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一篇好的故事,也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这个“故事人”也会让读者随着他传递出来的情绪而兴奋、悲伤、紧张、放松……并“陷入”故事中不能自拔。这就是一个好故事的魅力。故事的情绪从哪儿来?就从我们创作者的身上来。很多时候,写作文其实就是在讲一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小小说。不管是“小”小说,还是“大”小说,小说都是讲故事。这篇小小说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因为一本稍有损坏的语书,发生“我”(也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和“我”的学生之间的小小故事。让我们觉得很妙的是.这故事讲得很实在.很真切.也很有波澜。比如同学们七嘴八舌为谁该拿那本书给“我”出主意想办法的场面,就很真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