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召唤着读者。为了意义的探寻,读者进入文本。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将文革时期命名为“启蒙时代”的话语模式引起了读者的阅读阐释。本文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视角,对《启蒙时代》带来的阏读影响进行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3.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饲育》到《拔芽击仔》前后,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再启蒙意识开始变得脉络清晰起来,及至《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大江独特的启蒙话语已经基本形成。此间显现出来的再启蒙意识中。除了对民主主义思想的精神坚守,还有对日本独特的民主主义体制的深切质疑和忧虑。大江正是通过强调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昭示了容许天皇制存续的日本民主主义的脆弱和天皇制自身所蕴含的暴力因素,并提示了战后价值体系的扭曲是国家主义风潮再起的精神土壤,以此警示日本民众,表达自己的战后再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把《启蒙辩证法》作为一个个案来分析主体哲学在现代性批判中何以走向尴尬,为理论范式的转型寻找依据。他认为《启蒙辩证法》仍然是在主体哲学中批判工具理性,启蒙理性未能实现自我超越。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创建从主体哲学转向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6.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7.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此它又具有民间叙事话语的特征。对这一话语特质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转折时期文学叙事话语的渐变性,它本质上是由转折时代的政治文化决定的,是多元的社会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小库尔特·冯尼格在其作品《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隐藏着政治话语动机,代表着后现代主义话语的一种修辞风格。建立"元叙事"的象征系统的对立象征和经典范畴都在《猫的摇篮》中被一一消解。人类于象征系统之上对真理/美的完美主义追求,在冯尼格的文本世界中遭到彻底的嘲弄,这体现了"黑色幽默"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话语的修辞特征,也映射出冯尼格的文学话语行为和动机。  相似文献   

9.
民间的飞升——评林白《万物花开》的民间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狂欢化的文本,《万物花开》生动地传达了民间生活的诗意和生命的灵性,在创作主体性的解放、知识分子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启蒙批判话语片面性缺陷的有效弥补等方面都显示了突破的维度,因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狼烟北平》中,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文三儿被描述为一个急需启蒙的人物,来自不同意识形态话语的精英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对文三儿进行了民族革命化的启蒙,结果纷纷遇挫而失效;而启蒙者对文三儿的生存之道的认同甚至艳羡则导致了价值虚无。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有关《启蒙》汉语教材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结合前人对《启蒙》汉语教材的研究,在教材使用的基础上,归纳《启蒙》汉语教材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师使用《启蒙》汉语教材提供借鉴参考,并就《启蒙》汉语教材为代表的字本位教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象征意蕴是指文艺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深层意味。文学作品的象征意蕴是由文学话语含义的丰富性、文学作品的符号性以及读者理解作品的差异性等原因而形成的。《老人与海》的象征意蕴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类的精神风貌,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态度、生存心态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鲁迅时代许多青年进入大城市后面临的生存难题、缺失性的位置的"五四"式精神恋爱、男性话语中的人性解放三个角度探索《伤逝》在城市意识、身体启蒙、女性思想三个角度的现代意义,同时对《伤逝》中的女性问题作结合时代的复沓式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厄德里克的代表作《爱药》深刻反映了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作品以英语书写,却传递了与西方文明迥然异质的印第安部落文化和意识。从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关于符号、象征的概念入手,分析《爱药》独特的话语体系,对其表现为混乱、空缺、魔幻的异质性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特点体现了话语中符号与象征秩序之间的冲撞与对抗。被压抑的民族记忆、被抹杀的历史作为符号进入殖民者的话语系统,构筑了《爱药》话语的多元空间,同时赋予了话语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力量,使得借用殖民者的语言来表征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意识和世界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上的王家庄》以孩童的叙述角度,在奇特的想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思考,反映了乡村田园牧歌下的悲剧与不幸,揭示了政治话语下的人性和自觉,并以世界观的宏大命题和儿童的政治性话语反映了对现实的戏谑和反讽,改写和超越了20世纪乡土文学"启蒙""审美""革命"的话语系统,反映了作者的独特思考和创作探索,无论是叙事还是意义均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风雪夜归人》在显性文本后面隐藏着一个隐性文本,即在启蒙、反抗的表层主题之下还有着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超越关怀。这两重话语显露出作者在超越与归顺之间的尴尬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夫妇之间》多声部的话语合奏中,明显包含了以张同志为代表的政治权威话语、李克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小娟和张同志等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为取得时代共鸣的接纳,只能采取极力突出强化政治权威话语、压抑遮蔽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叙事策略。为此作者不惜采用政治高压、遮蔽扭曲、冷淡躲避、丑化改造等方法以期达到对话语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由于张同志身兼宏大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符码、政治权威话语的威力还不够强大、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联手对宏大话语的颠覆消解等原因,肖也牧在多重话语的张力冲突中也留下了难以有效整合的话语叙事裂缝。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民初知识分子延续戊戌以来的参政热潮,通过报刊政论议评政治和改造社会。至袁世凯帝制运动兴起,知识分子方觉悟政论无用,其标志是《甲寅》杂志于1915年底停刊。此后《新青年》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发起了新文学运动和伦理革命;《甲寅》中英法派成员另组成《太平洋》杂志,传承《甲寅》的政论传统和法政话语,继续议评时政。但二者相互促进,政论激发人们对新文学和新道德的吁求,新文学促进政论文体的改良,使政论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渊源关系极深,《新青年》广告有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并在拥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彰显了对刊物自身宗旨和文学改革的宣传,重视文学翻译和新文学性的启蒙特质,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承载着与新文学同步发展的多元意义,发挥了广告所特有的传播媒介作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辐射影响强度。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前期刊载的广告进行全面梳理,来探究"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