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静 《新闻世界》2009,(5):136-1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过去单纯的欣赏型演变为娱乐、欣赏、享受融为一体的需求方式。而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正顺应了群众的这种需求和追寻,是一种综合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最好载体。  相似文献   

2.
电视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大众娱乐",即使是单一谈话节目也应充分完成这一电视功能。谈话的内容深浅与否,严肃与否,都应该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进行表述、传达。当然这种娱乐不是浅层次上的搞笑或是调侃,而是在形式上融汇娱乐的元素,即节目样式要有娱乐、谈话方式要有娱乐、话题选择要有娱乐、节目制作也要有娱乐。我们呼吁在谈话节目中加入娱乐的元素,不仅仅是为了使人们得到快乐和放松,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3.
魏晓琴 《大观周刊》2012,(52):93-93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4.
郭志勇 《视听》2016,(6):29-30
随着人们生存之忧得以解决,追求快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电视内容生态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而文化类节目的打造及其比例提升,能够有效遏制这种倾向。虽然泛娱乐化不可取,但是娱乐手段可以为我所用。本文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娱乐化转型有其必要性,并从选题大众化亲民化、以文化名义的竞赛、打造文化综艺秀三个方面探讨了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体育新闻娱乐化概念所谓的娱乐在《现代汉语大辞典》当中的解释则为快乐、消遣之意,也有解释为快乐有趣的活动。国外针对娱乐的解释则是指人从精神层面得到的一种愉悦感,如著名的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所讲,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把人从常规中解放出来,消除了文化的紧张与拘束。因此,体育新闻娱乐化则是大众传媒在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与传播中,加入一种娱乐化的元素的报道方式。但是随着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娱乐化开始逐步的出现偏差,如万晓红认为,当前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大众传媒在对体育新闻进行报道时,关注的焦点不是时间的发生、结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耗费在运动员花边新闻的炒作方面。  相似文献   

6.
严格说起来,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从来都是不会拒绝娱乐报道的。因为从媒体的方面看,娱乐新闻历来都是报道领域的富矿,所以没有任何媒体舍得丢弃这个新闻富矿。更何况,面向百姓和社会提供可口、可笑、可娱、可乐的精神产品,也是媒体的几个主要服务功能之一。故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娱乐新闻不是可不可以报道,而是应该怎样报道。这是所有媒体都必须面对也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外亦然。 必须承认和看到,娱乐新闻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电视体育类节目娱乐化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体育类节目作为电视诸多的节目形态之一,在娱乐化铺天盖地的势头之下,也日益趋于娱乐化。这既是迎合观众欣赏的需要,更是向体育本体的一种回归。体育历来与娱乐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运动的起源之一就是早期人类在闲暇之时的游戏。到了古希腊时期,体育更多地成为人们展示自身力量、技巧与意志的一种方式,但娱乐的特质并没有消失。特别是时下的观众已不再满足体育赛事的转播和体育新闻的单调播报,而是对体育比赛的刺激、悬念、娱乐等诸多因素有了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新闻娱乐化对新闻语言的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动摇了传统观念下的新闻解读方式.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跟受众心理需求有关,还与媒体经营的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相关.因此对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这种新现象,同时也将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新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吴翔  王芳 《视听界》2007,(4):70-73
“料”是两岸娱乐报道中对于“新闻”的一种特定指称,也是现代娱乐节目的主要卖点和核心内容,本身当然就是新闻的一种;但这种“新闻”往往与硬新闻无关,而是娱乐新闻中特有的软新闻的指称;同时,这种新闻总是与特定的人群——明星的个人隐私密切相关,但却往往具有普适性,是受众面很广、各阶层皆宜的一种现代生活文化佐餐。  相似文献   

10.
娱乐和真实在现代化的今天,因为受众需求层次的演变而找到了契合点,并在电视飞速发展的时代土壤中展现它们特有的时空一体化。电视的真实性和娱乐性呈现出一种文化现象,是创新和发展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消遣只能是偶尔,如果把娱乐变为常态,那么尼尔·波兹曼的"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可怕预言或许将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2.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娟 《今传媒》2013,(5):59-60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媒体要想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新闻娱乐化通常被一些媒体用来当作一种竞争方式。将原本生硬的新闻内容用轻松的语言表达出来,侧重于满足人们快节奏文化生活的消遣心理,将娱乐新闻在报道中的比重人为加大,将新闻写法向娱乐化方向发展,这种娱乐化的新闻迎合了人们  相似文献   

14.
电视是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消费媒体之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既是艺术和娱乐方式,更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从播报内容、语言风格、主持人形象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蜕变。这种蜕变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平民化"视角和"娱乐化"品味,同时也使得电视新闻力求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人称我们的时代已进入“娱乐化”时代,也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泛娱乐化”时代。有文化含量高的娱乐,也有低俗的娱乐;有深刻的娱乐,也有浅薄的娱乐。不管怎么说,在当下,娱乐看起来是无孔不入,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现象。敢为天下先的电视人似乎也嗅到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快乐大本营》、  相似文献   

16.
程文 《报刊之友》2010,(1):93-94
都市报娱乐报道,近几年空前繁荣、花团锦簇,为报纸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发挥了有力作用。但是,娱乐报道在“娱乐至死”喧闹背后的空洞、肤浅甚或是低俗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读者诟病最多的地方。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娱乐报道作为新闻文化新闻建设方面的一支有生力量,应该关注什么?传播什么?娱乐什么?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规则,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体现娱乐精神、文化内涵,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阅读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图书的文化功能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娱乐的因素,少儿类图书也不例外。针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接受特点,有时候图书的这种娱乐功能还会加强。  相似文献   

18.
张媛媛  张宇丹 《传媒》2021,(1):42-44
Vlog作为当下颇为受众喜欢的一种媒介,其记录生活的方式别有特点.本文通过聚焦Vlog受众文化群体被承认的需求、了解政治事件的需求、社会交流的需求与娱乐休闲需求,来探讨Vlog这一媒介形式的媒介文化特征,通过受众需要作为参照点,来分析Vlog媒介文化的整体风貌,以及受众选择Vlog这一媒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的文学造诣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实际上在健身休闲方面也有不少真知灼见和个性探索,比如就是他首创了“九射格”这种射箭活动的全新品种,以游戏射箭的方式为人们增加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新颖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媒体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的出现,当娱乐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是应该畏惧、还是举着双手迎接?传播学者赖特在媒体基本"三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娱乐功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人类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媒体的娱乐功能逐渐地由边缘变成了本体。而娱乐功能本身又伴随着正负面作用,从电视媒体特性、娱乐功能本质、文化发展等方面对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