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2.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芳芳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4,36(4):731-740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求与矛盾,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沿江高于沿海"的特征,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在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沿海扩展、南北沿江减少"的特征,过半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模式属于人减地增粗放型;③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甚协调,多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量大于城镇用地增加量,且城镇发展不能较好满足城镇人口增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质量;④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差异显著,城镇用地增长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力最高的为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则更多依赖于区位因素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其用地变化的先天依赖性与变化单一性。  相似文献   

3.
刘丹  李琳娜 《资源科学》2021,43(6):1208-122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②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③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率呈上升态势,但效率不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自关联性,且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总体空间格局变化显著,规模效率空间格局与综合效率趋于一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区位条件、土地市场化程度等6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在不同研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从国家和地区层面研究科技论文空间分布与地区差距的时空演变,有利于总结其发展规律, 对于优化科技资源的空间配置,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SSCI期刊 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综合采用基尼系数、集中度、重心以及回归分析,研究了学科论文的空间分布 与地区差距的时间演化特征。【结果/结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近年来论文总量有所下降,地区分布相对集中;论 文重心总体向西移动但南北变化较小;论文数量的地区差距早期较小现在保持相对稳定;论文期刊差距呈现“缩小 —拉大—缩小”的长周期变化;论文期刊差距对论文地区差距影响不大。【创新/局限】本文首次采用基尼系数、集中 度、重心等研究论文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林卓  王丽丽  林甫 《情报科学》2018,36(10):164-170
【目的/意义】对我国各区域专利资源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以揭示区域专利资源分布的演化趋势,并归纳不 同的区域专利资源发展模式。【方法/过程】利用 2006~2015年专利资源统计数据,提出使用每万名 R&D人员所拥有 的专利资源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对“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内各区域专利资源分布的发展模式及趋势进行研 判。【结果/结论】我国区域专利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核心聚集—周边环绕”二元聚类空间结构,专利资源自东向西 依次差异递减。可将研究地区按专利资源演变趋势分为 4个梯队,不同梯队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优化策略也有所 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地利用冲突作为人地关系矛盾的空间表现,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相关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凝练土地利用冲突研究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为实现中国新时代土地利用冲突问题的科学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梳理土地利用冲突系列成果与研究进展。【结果】当前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在基础理论体系建构、科学系统的冲突评价体系形成、冲突演化机理深度研究以及冲突模拟精度提升与有效治理路径形成等方面仍存在薄弱之处。未来土地利用冲突应以“基础理论建构—识别评价与演化过程—机理解析—效应与影响—情境模拟与预测—调控路径与反馈”为研究逻辑主线。基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围绕以动力机制理论为核心的土地利用冲突基础理论构建与完善,基于多重属性特征的土地利用冲突精确识别与综合评价,典型尺度与类型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过程,基于多尺度与多维度交互的土地利用冲突演化机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效应认知与评价,以及基于主体行为的土地利用冲突模拟与优化路径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结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建构多学科共融交叉的理论基点,对相关方法体系与研究路径形成等问题开展系统...  相似文献   

8.
光峰涛  李琳  卢晓丹 《资源科学》2023,(7):1324-1334
【目的】电力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的关键。本文旨在明确中国电力技术创新的战略取向,摸清电力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原因,为加快推进中国电力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H02类专利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对中国2001—2020年电力技术创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技术,从空间和专利结构两个维度解析了电力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异演化规律及其来源。【结果】(1)电力技术创新水平呈提升态势,且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规律,创新能力主要集聚在电力产品的形状、构造及电力方法运用等方面;(2)发明专利特化系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较实用新型专利更大,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特化类的地区数量多于属于发明专利特化类的地区数量;(3)相比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而言,区域间差异对电力技术创新空间分异的驱动效应更大;实用新型专利对电力技术创新空间分异的驱动效应越来越强,而发明专利则相反。【结论】研究结果对因地制宜统筹区域电力技术创新均衡发展,探索提升中国电力技术创新水平的有效路径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剖析既有城镇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在人口收缩背景下的适宜性,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东北三省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在分析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配置现状的基础之上,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究建设用地规模投入与结构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结果】(1)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以地谋发展”式的用地投入模式面临失效;(2)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工业用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已边际报酬递减,着重供给此3类用地的传统用地结构配置策略适宜性下降。【结论】收缩城市面临城镇建设用地“超配”和“错配”的风险,应以控制用地规模、协调人地关系为前提,积极调整用地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荒漠绿洲三生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文以1990—2020年黄河上游荒漠绿洲区——银川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当量因子的系数修订方法,建立了银川市与全国ESV当量因子的系数关系,分析了ESV对三生用地时空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结果表明:①生态用地在银川市三生用地中比例最高,但研究时段内有所降低,由1990年的69.49%下降为2020年的57.68%,同期,生产用地稳中有增,由28.54%提升为32.52%,生活用地扩张迅速,由2.37%提升为9.81%;生活用地动态度变化剧烈,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动态度渐趋平缓。②1990—2020年ESV总量增加了38423.65万元,生态用地质量提升对ESV的增加效应大于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扩张导致的ESV降低效应;结构上,调节服务对ESV的贡献最大且持续提升,比例从1990年的82.29%增为2020年的83.76%,其他服务比例均有所降低。③城市扩张、能源基地建设、移民迁入等因素是导致ESV下降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区、宁东能源基地和重点移民迁入区ESV降低;生态建设是ESV的提升主因,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黄河生态带核心区以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等区域的ESV增加明显。【结论】今后发展中,需要提升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的效率以降低其扩张速率,以降低挤占生态用地的压力,同时,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用地质量,以促进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元宇宙技术与我国科技期刊相融合的角度,探讨中国科技期刊未来阅读趋势变革,为服务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贡献力量。【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明晰中国科技期刊元宇宙阅读的内涵与发展趋势,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元宇宙阅读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科技期刊融合元宇宙理念和技术,将实现阅读空间、视觉体验、人员分工、付费模式4个方面的优化与转变。【结论】与数字阅读相比,科技期刊元宇宙阅读表现出阅读空间虚拟化、视觉体验三维化、人员分工模糊化、付费动机分享化等发展趋势,我国科技期刊元宇宙阅读建设面临技术资源、读者体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学术期刊研究中案例方法运用的主要特征,提出未来改进的策略。【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数据来源,搜集2015—2022年发表的期刊案例研究类论文,并从研究取向、案例类型、案例数量、数据来源、分析风格5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已有的期刊案例研究中,描述性研究远多于解释性研究,案例类型多样但类型分布不够均衡,单案例研究占绝大多数,研究较多使用观察数据和文本数据而较少使用访谈数据,定量定性等不同分析风格比较均衡。【结论】未来的期刊案例研究应重视理论建构、加强解释性研究,重视访谈数据、拓宽数据获取渠道,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案例实施情况分析,探索增减挂钩试点的实施成效与问题,以便今后更好地运用。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目前和林格尔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试点,实施成效显著,特别是对于不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不能通过征收程序获取的项目用地,有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虽然通过增减挂钩得到建设用地指标,但对使用集体土地有顾虑,积极性不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缺失等。研究结论:(1)政府主导型增减挂钩模式的优势;(2)增减挂钩规划实施的可行性;(3)与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相结合的大胆尝试;(4)非公益性用地的征地途径探索;(5)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实践;(6)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的探索实践;(7)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朱凤凯  张凤荣  朱泰峰  李灿  高阳 《资源科学》2013,35(7):1398-1406
作为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重要手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挂钩”)在各地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尤其在用地指标短缺、村庄空心化严重的平原区效果显著,而在都市山区特殊的资源条件和土地覆被、利用形态下能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结合遥感影像、GIS分析和实地调研,从土地覆被和耕地利用的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①由于地类调绘的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和采矿用地地类统计面积和地表覆被面积的不一致,造成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建设用地的“拆小建大”和生态用地的面积损失;②山区耕地后备资源少,且坡度大质量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会加剧耕地占补质量的差距,同时,种植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和耕作半径的扩大也会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造成耕地撂荒,致使增减挂钩的社会效益也难以保障.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关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资源优势、村庄产业类型和发展趋势,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5.
李璐  张斌  夏秋月  董捷 《资源科学》2023,(5):1059-1073
【目的】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揭示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20年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土地的偏向性配置对邻地城市负外部性危害更大;(2)不同区位和城市规模,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项的作用系数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新型城镇化等中介路径降低区域碳排放效率。【结论】因此,应加快推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共赢观念和协同治理能力以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对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在土地利用变化(LUCC)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定量评价基础上,利用MSPA方法、Linkage Mapper工具等手段构建生态网络,并进一步展开了生态空间优化布局研究。【结果】(1)陕西省各地类面积在2000—202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期间面积(绝对值)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2)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0—2020年增加了47.84亿元,其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保持稳定,高价值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和延安市南部,低价值区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3)识别30处生态源地总面积约46465.92 km2,提取生态廊道62条、生态夹点36个、生态障碍点85个,共同组成生态网络;(4)提出“五带、六区、多廊道、多组团”的生态空间优化布局方案,为陕西省生态空间的修复管理提供了参考。【结论】从LUCC及ESV变化出发构建生态网络,识别生态空间中的问题区域并提出针对策略,可有效解...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与分形理论的天山北坡城乡空间演变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和GIS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区域城乡空间形态演变,揭示其变化规律,还是一项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集成GIS和分形研究等方法对天山北坡进行了区域和流域两个层面的城乡空间演变研究,初步探究了天山北坡城乡用地扩展方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城乡发展的空间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域城乡空间形态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城市形态分维数由1.238减小为1.234;城镇聚落具有较乡村聚落更为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依次为市县(1.549)、乡镇(1.236)、村(1.213);城镇用地较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迅速,城镇用地变化指数(0.47)大于农村居民点用地(0.16),城镇用地扩展以外延型为主,城镇化发展较快;城乡用地变化和分形特征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干旱区绿洲型特征;区域研究和流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洪竞科  黄河  王先柱 《资源科学》2023,(11):2103-2116
【目的】在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边际递减背景下,挖掘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描述经济转型驱动碳减排的解释性框架,运用中国2007—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分别从产业和空间维度,系统分析能源结构、投入结构、中间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出口结构动态调整对碳减排的贡献,并按全国、区域和地区3个层次分别展开讨论。【结果】(1)观察期内由于结构变动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1726.82百万t,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技术降碳到结构减排的动力转换;(2)中间生产结构优化是结构性减排的支柱力量,且经济部门间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远大于地区间资源要素再配置带来的空间结构优化效应;(3)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地理区位存在先天劣势的内陆地区并未能实现区域协同联动下的碳减排;(4)地区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间主要表现出“尾部效应”和“规模效应”特征。【结论】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生产侧和需求侧结构优化形成的“双轮驱动”效应有助于持续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国内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并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应用软件对中国知网中以“科技期刊”为关键词的高被引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来源、作者和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国内科技期刊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05—2007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编辑学报》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主要刊载期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者主要关注期刊编辑、变革与转型、影响力提升与评价体系等议题。【结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以实践为主要导向,重点探寻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和发展路径。未来研究应加强学术合作和理论探索,以问题意识为驱动,持续关注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桂蓉  雷雨  赵维  付城 《情报科学》2022,(12):181-187
【目的/意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协同的经验模式和发展规律是推进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为优化应急信息协同过程、推进应急信息协同建设,以应急政策的联合发文主体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协同网络。【方法/过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考察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信息协同网络的演变历程,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阐释其演进动力和逻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应急信息协同模式出现“多中心分割型—双中心紧密型—均衡型—双中心高频型”的转变。纵向权威引导、执政理念转变、价值观推动、公共卫生事件触发、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政府应急信息协同结构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可通过促进连接分布均衡、增加信息协同密度、提高网络凝聚力,优化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信息协同。【创新/局限】本文从时序角度探析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协同网络的动态演进,归纳应急信息协同的4种模式,为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但在结合现实案例的阐释方面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