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校园电视台整合德育资源,着力探索校园电视台的德育应用模式,是我校“十一五”德育课题的一项子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电视专题栏目,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益智性、教育性、时效性的生活化场景,在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苏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的红领巾电视台最早创办于1997年9月,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红领巾电视台从众多校园电视台中异军突起,打造成了学校的一个品牌,曾被评为无锡市十佳校园电视台、无锡市十佳少先队电子媒体阵地、全国百佳优秀校园电视台。回顾我校红领巾电视台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念好了管理上的“三字经”:即注重一个“实”字、贵在一个“恒”字、力求一个“新”字。  相似文献   

3.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德育专题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围绕着某一主题开展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有组织性的道德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目的明确,主题突出,活动有序.学生在统一组织中共同参与,互相启迪,获得道德体验,并由此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传统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这些都可以统称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问题。在理论层面上,造成“人学空场”的原因主要有: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  相似文献   

8.
专题德育活动是有明确主题内容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实践,从五个方面入手,探析如何设计中学专题活动,即活动需要突出实践性、人本性、全体性、创新性、持续性,做到了这五点,就可以充分发挥专题德育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是不尽相同的,在现实中很容易把道德学习等同于知识学习,以为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等于形成了品德的培养,并以为学生用知识学习的方式就会习得好品德,其结果肯定是导致德育的低效或无效。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德育实效呢?我认为可以就地取材,多方面挖掘。让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亲身感受“零距离”“触摸”德育题材,不失为提高实效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许金生 《文教资料》2006,(33):175-176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现代社会多元价值的共存,影响到中职生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解决学生面临的道德危机指明了方向,大力提倡“八荣八耻”,建设和谐校园,必将成为新时期中职德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这句口号背后的理论依据是"自爱"伦理,其背后的德育逻辑是"自我"的扩展。该德育逻辑存在着局限,但是若考虑到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特点,还是可以在一定发展阶段内使用。  相似文献   

12.
生活德育论是新时期我国德育理论的可贵探索。它紧紧抓住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特殊性,强调德育服务生活、回到生活、引导生活。它成功地批判了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和边缘化德育,指明了德育的独特价值,捍卫了德育的独立地位。它极大地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面貌,使德育受到学生愈益广泛的欢迎。不过,生活德育论也存在不足,那就是:未能建立生活与德育的双向本质联系,生活逻辑的内涵不清晰,社会批判性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4.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帮”对宁波大学的捐助活动是学校产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这种捐助不只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物质支持,而具有精神和文化的内涵,是一种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极好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一个没有仁爱、没有理性的社会是冷酷、黑暗和可怕的。“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道德范畴,对净化灵魂、完善自我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当代大学德育贯穿“仁爱”思想教育是大学伦理共同体的本质再现,是完善现代人格的必然选择,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必须科学地把握“仁爱”思想的合理内涵,坚持“五个结合”,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德育的实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过高过大、内容"大而全",德育实效低下的弊端,临沂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启动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工程。该市以区域为单元、以15个德育专题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德育创新,通过创新德育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教育形式,形成了"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教学的"1335"模式。实施"问题导向"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孟雪飞 《考试周刊》2012,(27):28-29
作者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分析和归类,并根据实践提出了道德"两难情境"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构建“开放、体验”的德育新模式 “开放、体验”德育是以开放的思想为指导,以体验为主要实施形式的德育模式。“开放”要求把德育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根据时代特点确定德育内容、赋予德育内容新鲜的时代气息。德育途径打破校园德育代替全部德育的格局,实现德育社会化。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20.
山东莱州市第一中学探索德育的课程化途径,通过开发"六阶段36单元"主题德育课程、"人生规划"课程,研制"道德誓词"等,引领、助推学生"自己长大";通过开展野外拉练远足和"走进农业、企业、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行动、存在"中提升公民素养;通过文化涵养,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具有文化意义,并支持学生创办各类社团,让他们过一种有文化气质的"沸腾的"学校生活,让成长多一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