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学习任弼时同志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工作极端负责、关心群众疾苦、坚持原则的崇高品质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任弼时同志的崇高品质概括地表现在“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怕工作少,说明他热爱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怕麻烦人,说明他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尊重集体生活的原则;怕用钱多说明他生活艰苦朴素。这“三怕”,从对工作、对群众、对生活三方面态度上,体现了他的伟大人格,显示了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2.
自学重点:1、学习本文先总括,后分述的方法。2、学习任弼时同志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导读步骤:一、令其“望见门墙”——1、借助字典,疏通字词.要求弄清字的形、音、义、词的释义和运用.弼(bi)踱(duó)渗(shèn)亢(kàng)深恩熟虑,无微不至、和蔼可亲、亢奋2、熟悉全文.二、为之“指点门径”——人的灵魂可以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暴露出  相似文献   

3.
《任弼时同志二三事》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新增选的课文.这篇文章在建国初期就曾经选入过中学教材,是一篇很受初中学生欢迎的传统篇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它记述了任弼时同志的一些生动而又真实的生活故事,从几个不同方面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篇文章用了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结构清晰,文风朴实无华,易于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4.
李庄同志写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文,在五十年代初期曾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当时读这篇课文的学生现在都是过了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他们曾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到丰富的养料,懂得了革命真谛:我们的党是一个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党,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的最高行动准则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认识已在一些人中逐渐淡漠了,甚至完全从脑海中隐褪了。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篇文章又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手捧这篇文章,不禁有一种燕归来似的亲切之感。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作为领袖人物,任弼时同志当然有过叱咤风云的光辉业绩,但我们却可以更多地从他平凡的琐事中看到他崇高思想的折  相似文献   

5.
这篇课文文字浅近,学生一读就懂,教者可根据“浅则深之”的道理,巧妙地组织教学过程。首先,宜从“以读促写”角度深化,组织学生仿写。第一步弄清文章写作特点。文章特点一是先总起,后分述,条目一清二楚。二是本文的材料选自“生活小事”,给人信手拈来,不费气力之感。尤其是题目说“二三”事,实际上选  相似文献   

6.
《任弼时同志二三事》通过一些平凡小事,反映了任弼时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怎样待人,怎样接物,怎样对待人生,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的光辉榜样。讲授这篇课文,哪一个教师都会联系实际地把教育学生学习任弼时同志的思想、品德、情操、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放在首位。这一点是勿庸赘述的。这篇文章还是描写人物、特别是用平凡的事例描写人物的典范。它取材真实可信,语言直朴;重在以事感人,不加雕琢。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撰写人物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作者由日常生活中选取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则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初二学生在写先进人物时,往往不会“以小见大”,不少学生常因为没有象舍身抢救落水儿童那样的“大”材料,而觉得无话可写。他们不会在日常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先进人物的可贵品质。讲授《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应着重让他们看到作者是怎样搜集事例、占有材料、决定取舍和组织材料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文共选取了弼时同志日常生活中的十六件看来平凡但很有意义的小事:①病势很重,还作政治报告;②病势稍轻,即屡次要求增加工作时间;③带病工作到深夜;④去世前五六天还找人谈话、搜集材料;⑤胡宗南匪帮入侵延安时,夜以继日地艰苦工作;⑥到山庄调查;⑦和驻地农民谈话;⑧了解商人的情况;⑨和颐和园管理处的同志畅谈;⑩退还老乡的芦席;(11)怕踏坏庄稼,不肯走小路;(12)遵守公园制度,不走小门;(13)拒绝妹妹不合组织原则的要求;(14)怕牵动一个机关而不肯搬家,也不让花钱买房;(15)公家发了东西,总要问明情况,怕被特特照顾;(16)对同志的照顾无微不至,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向任弼时同志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要点这篇课文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好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选择几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热情赞颂了任弼时同志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叙事先总述,后分述,由概括到具体,各段以概括句起首,观点明确,事例具体,眉目清晰,文字朴实。因而,很适宜初中学生阅读模仿学习。从中不仅可以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教育,而且可以学到  相似文献   

8.
一帆同志于今年2月18日告别人生。他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癌而无可救治的时候,非常镇静。他嘱咐家人:不要搞告别仪式,不要保留骨灰,只要给至亲好友发个讣告就可以了。我知道,这是一帆同志的本性使然。他为革命工作了近60个春秋,无论在战争年间,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岁月里,他都是有所建树的,但他从来不张扬自己。离休前后,他为教育科学翻译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书稿,可在署名时仍旧不写廖一帆,而只用“劳永光”三个字。他这一生啊,真是不求闻达于人间,只愿俯首甘为孺子牛。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长鼻直,额头很高。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有时他自己想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起来。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他只是随时觉得生  相似文献   

10.
夏明翰同志二三事河南翁德伟《革命烈士诗二首》(五年制第八册)中《就义诗》的作者夏明翰,190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一名门望族,“五四”时期,领导衡阳学生运动,后背家远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1年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入党,先后任中共湖南、湖北省委委员等...  相似文献   

11.
杜国庠同志,生于1889年,卒于1961年,广东澄海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教育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林伯、吴念慈、杜惑等笔名。1925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和学术方面的战斗活动,先后发表《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便桥集》等著作,并为《中国通史》撰写了墨子、荀子各节。遗著编为《杜国庠文集》。我是解放后才认识杜老的,他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长者。关于杜老的一生,自有学者们去进行全面研究,为他作传。这里,只就我接触到的一些生活片断,写一些情况和感想。  相似文献   

12.
罗炳辉同志原新四军二师师长,在抗日战争中,他紧密地依靠抗日的人民,英勇果敢、刚毅不拔地开辟并坚持了淮南根据地。他的声威在津浦、淮南鈇路的东西两侧,淮河岸旁,大别山畔使敌人闻风丧胆。而广大的人民却以无比的亲切与尊敬称他为“救星”,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往往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评断一个人一生成就的价值指标 ,其中又以“立德”为上 ,实际上“立德”又最难。辛安亭同志在“德”、“功”、“言”几方面都有公认的重要建树 ,而给人印象最深的 ,恰恰是他在“立德”上所塑造的典范。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他确实是当之无愧。在尘世生活了七、八十年 ,又经过无数次大风大浪的洗礼 ,却仍然那样清纯 ,不但绝无机械巧伪之心 ,甚至一般世故人情也不屑一顾 ,一尘不染。“人生七十如赤子 ,赤子之心白如纸”,真是难能可贵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久而弥新、…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但是对于任教班级多,任教年数长的老师来说,同一节课的内容只备一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深度备课就是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总结课堂经验,分析课堂效果,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结构,深度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对课堂再一次进行预设的过程。深度备课是增强教授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授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为例,谈谈对深度备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卡片①乐府乐府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词最早见于秦代。而把乐府作为一种专门的官署,则始于西汉初惠帝时。汉惠帝设乐府令,乐官掌管的只是郊庙乐章,规模不大。把乐府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汉武帝。《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由此可知,乐府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谣。卡片②乐府是古诗体的名称乐府由主管音乐的官署演变成一种诗体的名称…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们先看一下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论《背影》的一段字:1928年.我家已搬至杨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文章内容的真实性《野草》里说的是"诗与真实"合在一起,糊风筝是真实,折风筝翅骨等乃是诗的成分了。松寿(指周建人——引者注)小时候爱放风筝,也善于自糊风筝,但那是戊戌(1898年)以后的事了,鲁迅于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2007,(7):124-124
怎样读《桂林山水》里的“啊” 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a”,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读《桂林山水》里的"啊"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ā",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的由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新中国的诞生。然而最早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称的处所,是毛泽东同志1948年1月18日发表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第三部分。其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又曾在毛泽东同志同年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