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运化于自然、人天、本性等不同层次之中。自然之量具有本原性、功能性、物化性能和包容性。人天之量是人之量与天之量的合和,天之量是自然之量的全息,人之量是天之量的全息。人天之量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性命的本原、运化、完善入手。人的本性之量是皇极中的皇极,可与自然及天地沟通,展现不同层次的人天效应,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2.
片石 《科教文汇》2011,(30):F0003-F0003
传统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它源于自然,却又超越自然之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蕴含着东方人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独特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寻求天人合一的民族情结,是一代代画家为之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神之造化万物,犹诸天意,非同人力所为;自然之浩瀚、奥秘、玄妙亦决非吾辈仿制之物所能比拟,自然之奥妙,实远胜德谟克里特之井也。——约瑟·葛兰维尔  相似文献   

4.
"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魅”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自人类社会产生到现在,人类对自然之“魅”的理解有三种形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附魅、祛魅和返魅。通过对自然“附魅”、“祛魅”和“返魅”产生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自然之“魅”的附—祛—返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借助科学及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的不断解构、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5.
郑晓莹 《金秋科苑》2008,(22):176-176
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缘于自然,高于自然,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  相似文献   

6.
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缘于自然,高于自然,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心情,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之真切感受。他的《宿建德江》就在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这一众所周知的广告词 ,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之潮流。科技以人为本 ,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观 ,虽然 ,我国理论界对西方的人本主义有不同的看法 ,但实践已证明这一理念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发明创造以人为本”呢 ?结合国内外之实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把握人的自然属性 ,紧扣自然中的人的需要搞发明人作为自然之子 ,具有自然属性 ,这一自然属性产生出人的本能的欲望和需求。粗略地说就是基于人的吃、喝、拉、撒、行动、呼吸等等产生出的需求。这些需求直接导致了一…  相似文献   

9.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内涵,将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本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梭罗的重要作品,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化的代表作。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角度,从梭罗崇尚自然的创作理想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之美、精神世界的和谐之美等几个方面审视《瓦尔登湖》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域性建筑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本文主要从土家族吊脚楼的材料之美、形态之美、装饰之美及人性之美等多个角度综述地域性建筑的魅力,旨在为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原始自然生存中 ,先民主要依赖生物生存 ,所以认识自然以认识生物为主 ,他们的生物知识之丰富常超出现代人的意料。原始生物知识是其他原始自然知识的基础、原始文化的土壤。原始自然知识的发生和自然科学的发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青海科技》2012,(6):14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  相似文献   

14.
侯卓  吴凯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107-109
在构建中国自然之债体系中要注重文化传统,处理好个案司法实践与现代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立法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运用人大立法、能动司法与多种非诉解决途径来调整自然之债效力,有法必依的同时保留一定习惯存在的空间,有效规范社会生活的同时,最大程度润滑社会的摩擦,尽可能降低司法成本与社会成本将是今后自然之债生发、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诗文风格以“平淡自然”为主,其平淡而不枯淡,其中充满了丰润的生机。这种平淡之风,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题材的选取、语言的朴质自然、意境的浑然天成等皆为陶渊明诗歌平淡之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羲水 《知识窗》2013,(17):28-28
科学家颜宁被人称为“最美科学家”,她却对此不以为然。在颜宁看来,最美的是自然之美和科学之美,如果非要跟自己联系起来,还可以加上人生之美和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7.
归0     
0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极之境,归0是天地万物有序运化的自然表现,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法则,是促成身心健康、人物亲和、人天合一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敬畏自然与有所作为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该把人类对自然界完全无所知状况下产生的“恐惧”,与对自然界有所知甚至知之较多之后所产生的“敬畏”加以区别。敬畏自然并不一定导致无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之感产生了研究自然的冲动和动力。人不能完全地无所敬畏。完全的无所敬畏导致的可能不是有所作为,而是胡作非为。在敬畏自然与有所作为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或许更有利于人类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常娟 《科教文汇》2008,(7):149-149
诗的平淡美若鲜花脱尽浮艳,不弄姿色,是自然天籁之音和素朴纯净之美,是“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绚烂之极的浓后之淡,风行水上的大巧之朴。  相似文献   

20.
聂影 《知识窗》2012,(9X):17-18
<正>在学习英语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使用合理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记忆单词,笔者尝试在教学单词时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根据读音记忆单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自然拼读法的教学方法自然拼读法,又称"Phonics",是指通过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