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图真论”的提出,第一次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统一为“度物象而取其真”,发展了中国画的“形神论”;“气韵论”赋予传统“气韵”新内涵;“思景论”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观;“笔墨论”确立了中国独特的造型语言。《笔法记》都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气韵生动”应属“六法论”中鉴赏论的中心命题。 它即是绘画创作者的首要目的,又是鉴赏者对作品评价的标准。所以它是超越于其它五法之上而且最为重 要的一法。对“气韵生动”一法的认识,还得从其内部结构开始,“气”、“韵”、“生动”之间的相互因果 关系是研究其根本特征的关键。“气韵生动”这一鉴赏理论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 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将对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美学对气韵生动的解释不够全面。气韵生动是从绘画的角度对艺术的形神提出的总体要求,即神要有气韵,形要生动。气韵生动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具体化。气韵生动论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化性。意境乃气韵生动之境,气韵生动是意境之魂。  相似文献   

6.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8.
绘画“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最高境界。源于古代老庄的道家思想,气韵与中国山水画的融合,成为中国山水画精神和艺术追求的品格标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汀子 《培训与研究》2009,26(3):8-9,12
中国古典诗文中人物论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尤其是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等理论,形成“传神”为旨趣的人物形象之论。这些人物的刻画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能给读者提供极富弹性的想象空间。“传神”既是中国古典人物形象的特征,也体现为艺术家写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文中人物论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尤其是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等理论,形成“传神”为旨趣的人物形象之论。这些人物的刻画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能给读者提供极富弹性的想象空间。“传神”既是中国古典人物形象的特征,也体现为艺术家写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传神”论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理论之一。章首先对顾恺之“传神”论的提出进行分析,然后从理论及创作两方面论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绘画美学思想在魏晋至元代之间是如何逐渐突破了人物画的领域,广泛地渗透到山水画的领域,从而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美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人画中,“气韵”主要表现为创意、布局和用笔三方面。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人画家当中,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则把这三个方面郝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就吴昌硕在气韵的运用上从他的立意,用笔.布局、三个方面结合他的绘画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4.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15.
“润”是中国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中国画对“润”的追求不仅与中国文化重道德修养的传统相关,也符合文人欣赏的标准。“润”其实就是一种墨色美。“润”与“气韵”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气韵之生动,不能缺了“润”的因素。“润”作为绘画品第,与逸品是同一属性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6.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从《历代名画记》看张彦远的“气韵”论王顺贵唐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张彦远的画论名著《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中体大思精、例周而论详的第一部专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绘画美学的著名命题,如“书画同源”、“书画同体”、“意...  相似文献   

18.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象征性绘画认为: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应限于有形的实物,关注点应是“外表”背后的“思想”;创作更为自由,强调艺术家创作时的理念、态度等内在因素的审美意义;观念艺术的介入使绘画的意义表达层次更为丰富,更具内涵性,作品“空间”很好的体现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属意向性绘画,有自身的形式美标准,如布局、造型,意境、气韵等,均有自身特定的观念。“气韵生动”便成了历代品评家、鉴赏家评价中国画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气韵生动”,“气”者,“神气”气势”也。韵者系指画面不“枯”、不“燥”之墨变也。简言之是指画面运笔、用墨协调。笔者拟写此文,意在探讨“气韵”与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联系。 一、气韵朔源 追朔“气韵”的起源。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作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气”的概念在西周时巳初步形成。周宣王即位(前827年),虢文公劝其恢复籍田之礼,提出“土气震发”、“阳气俱蒸”、“阴阳分布”等语。这里提到的“气”已具有朴素的审美意义。到了汉代,当时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