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驰》随笔集锦是出自一群颇与众不同的学生之手。他们是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首届超常儿童班的学生,是标准的“重理轻文”派,然而,在他们的语文老师谭淑云的鼓励和指导下,他们从对作文头痛,到将随笔当日记般任意地写,如今他们已学会抓灵感、在随笔中溶入自己的感受,并主动作文。“我手写我心”,一篇篇出自他们精彩生活的随笔脱颖而出,于是便有了《星驰》,于是我们才能欣赏到出自这本随笔集锦的这几篇佳作。  相似文献   

2.
赵承松 《小学生》2011,(5):26-2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而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所谓的“答案”他们知道却不一定接受,更不一定能理解。如初一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文章,篇篇与生命相关,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习后,一部分学生写周记,将答案抄上后却给出自己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生命应是自由、不受约束的,我应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4.
龚新宇 《湖南教育》2003,(23):49-49
理解是沟通的桥梁,是教育的基础。生活随笔就应该以此为指导原则,把写作训练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就是说,生活随笔除了具有智育功能外,还具有德育功能。生活随笔的德育功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它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中学生大都处在花季,需要引导,而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容易使他们走向偏激。看到了生活中个别丑陋的现象,就全盘否定生活,甚至悲观厌世,给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有位学生就曾经在生活随笔里伤心地写道:“我原以为自己的世界很美满,但现在却…  相似文献   

5.
孩子天生爱表现自己,使人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融合于其所在的集体中。“胡扯”是他们表现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用这种人类最基本、最简单的交流方式“胡扯”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而教师们却往往反对孩子们的“胡扯”,尤其是孩子们课堂上的“胡扯”更是令教师头疼。面对孩子们天生喜欢难以改掉的“胡扯”,  相似文献   

6.
王粉玲 《教师》2014,(9):36-36
小学生习作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积累、生活经验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自主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部分学生习作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甚至习惯于“记流水账”。二十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有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显眼包     
<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与生活态度,其中就有一类人自嘲或被大家调侃为“显眼包”。“显眼包”是指一个人爱在集体中出风头,行事张扬,却往往“丢人现眼”,将他人逗笑。“显眼包”们常具有“社牛”属性,他们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与嘲笑,坚持展现自己的风采,并且不介意把“失败”的经历分享出去。互联网上,“显眼包”常被用作褒义词。究其原因,其一,在当代人均快节奏的步调下,  相似文献   

8.
从学生的教育及生活经历出发,考察课程场域中的学生、知识与命运的关系,是为了勾勒一种课程的文化社会学研究,以求揭示文化、社会背景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经历的教育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自我建构的,他们的命运如何。与布尔迪厄、伯恩斯等研究的经典框架不同,威利斯与盖尔的研究立足于底层学生群体的生活史。威利斯发现:底层学生有一种“街头智慧”,其精确性与复杂性并不比学校的课程文化逊色,即便由于“坚守”自己的街头文化,建构自己的个性,而无法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他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年轻的父母凑到一起,讨论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如何教子,诸如学习的好坏、听话与否……他们在各自诉说了自己孩子的种种不是之后,往往像发现新大陆似地照搬别人功的“教子经验”,而结果又往往令这些渴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们失望。一次次的迷惘使他们普遍发出这样无奈的慨叹——如今的孩子实在难以管教! 孩子们真的变得越来越不上  相似文献   

10.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很多,而探讨的内容又比较集中或单一,因而不免常有拖沓重复、粗制滥造之嫌。更重要的是,周先生的红学著述总体上显示出治学“随笔化”的倾向,可用“红学随笔”或“随笔红学”加以概括。这种文体既不要求确凿的史实证明,也不讲究严密的逻辑论证;文章虽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天花乱坠,但给读者留下的却往往只是虚无缥缈的幻觉而已。  相似文献   

11.
下面几句话都是“名言”,尽管它们不是出自名人之口: “有些人不愿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而事实却证明他们常常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怎样力求完善的人,身上都有令人遗憾的弱点。”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所以说,如果我们犯了点错,那也是一件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12.
转转转     
一、设计意图在幼儿的生活中“转动”经历有很多。他们曾乐此不疲地玩过乐园中的“转木马”、“转椅”,玩过“旋转手帕”,摆弄过带发条的玩具、陀螺……生活中的许多“转动”现象幼儿虽然接触到,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这些极易被忽略的转动现象,却又对人们的生活极有帮助和用处。为了能使幼儿身边的这些单个的转动现象串联组成一个整体,再次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特设计了“转转转”这一科学活动。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乐于操作和尝试,体验玩玩说说的乐趣,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2.在操作、探索活动中,让幼儿积…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 教育生活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如何做个有心人将教育中不断演绎生成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呢?教育随笔,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载体。教育随笔,重在一个“随”字。它的形式灵活自由,它的内容短小通俗,它的风格随意平和,它的“脾性”很适合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那么,撰写教育随笔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借用四句诗来谈点粗浅的看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有一股痴迷劲儿,把撰写教育随笔当作自己无悔的追求,为它牵肠挂肚,为它时喜时悲,为它如痴如醉,为它无怨…  相似文献   

14.
看《收获》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文革”的反思进入了更个人化的反思阶段。头条陈谦的《特蕾莎的流氓犯》(中篇),从“青春期”的角度切入,思考“文革”对于“青春”、“爱情”与“性”的扼杀。特蕾莎与王旭东都有一个发生在1975年的广西的青春期故事,初恋与性的萌动这些今天看来正常而平凡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往往演变成决定命运的严重“事件”。这经历成了他们一生中各自的隐痛,在“原罪”的躲避与追寻之中,两人在海外相遇。同样是回望1975,同样是广西,同样注目于两性成长,这篇小说自然令我们想起林白去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  相似文献   

15.
郑军 《中学科技》2012,(12):14-15
机器人制造厂的工人奎德,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他觉得生活无聊,便找到一家名叫“绘忆”的公司,这家公司声称可以给人输入虚构的记忆,让人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冒险生活。奎德请他们给自己输入了虚构的“双面间谍”的记忆,结果在测试中发现,奎德真的是一名双面间谍!他自己对此却全无记忆。  相似文献   

16.
<正>初中学生是身心迅速发展且初涉社会公共生活的特殊群体,已经有了初步的道德理论和价值判断,但在社会生活中内心却存在许多困惑。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动却往往与之相反,总在纠结与徘徊中偏离了道德航标。如何真正化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与矛盾,使课程走心导行呢?一、设置两难问题,还原生活面目学生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万象。当今,多  相似文献   

17.
随笔习作即: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随改随展,字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只要是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是“随笔”。课下随意地写,课上有序地读、评、改、展,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再提升为有高度的文章。“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儿童的本质在于童真、稚气、活泼、好奇、求知,他们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因此,教师不能按“小大人”的模式去塑造儿童,而应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帮助其成长,让每个儿童的人格、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这样,他们随笔习作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潜心搞起教研或者与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他们最初对“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研究者帮助他们“修改”文章.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专业支持”。不过,在平时与老师经常对话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太会写论文”的同时.他们却都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19.
自我培养,这是一句普通而又自信的语句,道出了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自然成长出来的事理。“打造”是别人的事,而“成长”是自己的事。〈br〉 那么,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何“培养”自己呢?从我自身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来看,从一个只有理想与热情,其他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成长为有一点成果的老教师,所坚持的就是阅读、反思与写作:阅读各种期刊,琢磨各个课例,撰写教学随笔与文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20.
“90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已经登上了大学的舞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理想、张扬青春,而陪伴在他们身边的辅导员有很多“80后”的身影。我便是“80后”辅导员中的一员,与性情各异的“90后”大学生朝夕相处,正在经历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